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祖先畢萬,周初重臣畢公高之後。西元前661年,晉獻公以魏(今山西芮城東北)封畢萬為大夫。畢萬之後遂以魏為氏。魏氏世代輔佐晉室,有功。春秋後期,晉國政權下移於卿大夫,卿大夫之間相互兼併,最後,魏、韓、趙三傢分晉。前403年,魏文侯與趙烈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

  三傢分晉後,魏得到今山西西南部原來晉國的基本部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一度佔有河西(今陝陜西境內黃河與洛河之間),並逐漸向東南擴展到今河南北部和中部,重心轉移到中原地區,都城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

  戰國初期,魏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好賢,開養士、變法之風。他師事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儒者,當時,李悝、翟璜、吳起、西門豹、屈侯鮒、樂羊等一流人才都來到魏。文侯在他們的幫助下,建立君主集權的新體制。還任用李悝變法,實行“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魏國力增強,開始四面擴張。向西,城少梁(今陜西韓城南),攻秦,奪取秦河西之地,築臨晉(今陜西大荔東)、元裡(今陜西澄城南),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向北,伐滅中山,使公子擊駐守;向東,聯合趙、韓伐齊,進入齊的長城;向南,聯合趙、韓伐楚;伐鄭,城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

陜西韓城魏國長城遺址

  文侯死,子武侯立,繼續擴張。敗趙於藺(今山西離石西);伐楚,奪取大梁、襄陵(今河南睢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直逼楚的門戶。

  魏國四出取勝,威望大大提高,不僅韓、趙擁戴,田齊也依靠魏的幫助而列為諸侯,對魏奉命唯謹。

  魏惠王時,加緊侵伐宋、衛、韓、趙等國,敗趙、韓聯軍於澮北,擒趙將,取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又圍攻韓的宅陽。前356年,魯、宋、衛、韓都到魏國朝見惠王,惠王成為諸侯領袖。公元前354年,魏攻趙,圍邯鄲。齊救趙,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魏雖遭挫折,但元氣未傷。前344年,惠王在七國君主中首先稱王,采用天子禮儀輿服,並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率十二諸侯,朝天子於孟津。魏惠王的霸業達到頂點。

  魏的擴張與強大,危及周圍大國的利益,它們開始對魏采取進攻。尤其是正在崛起的齊和秦。秦向東發展,收復一部分河西土地。而齊已經擺脫魏的控制,正成為魏國霸業的最大威脅。前341年,魏伐韓,韓求救於齊,齊大敗魏於馬陵,魏折上將,失太子,覆軍十萬(見馬陵之戰)。之後,齊、秦、趙乘機圍攻魏。魏損失慘重,大為削弱,失去霸主地位。惠王為使自己免於齊、秦夾擊,向齊屈服,往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朝見齊威王並正式尊齊為王,齊亦尊魏為王。齊暫時停止攻魏。秦則乘機對魏展開猛烈攻擊,迫使魏獻出河西和上郡,並占領魏在河東的部分土地和河南的陜,控制瞭黃河天險與崤關函谷關要塞。前318年,魏任用公孫衍為相,聯合趙、韓、燕、楚攻秦,不勝而歸,魏已不能阻擋秦的東進。

  惠王之後,歷襄王、昭王、安釐王,魏已經降居弱國之列。前298~前296年,魏與齊、韓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歸還魏、韓的部分失地。但前293年,秦又大敗魏、韓聯軍於伊闕。前290年,魏被迫獻河東之地四百裡於秦。次年,秦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前287年,蘇秦、李兌合五國兵攻秦,秦歸還趙、魏部分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內,魏獻安邑於秦。前283年和前275年,秦兩次攻至大梁,魏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於秦求和。前273年,秦敗趙、魏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斬首十五萬,圍魏大梁,魏獻南陽(今河南濟源一帶)於秦求和。前257年,魏信陵君與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之圍。前254年,魏攻取秦孤立在東方的陶郡,滅衛國。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自馬陵之戰後,魏勝仗極少。

  景湣王時,魏更加衰弱,大片國土被秦攻占。景湣王死,子王假立。王假三年(前225),秦將王賁伐魏,引黃河水灌大梁,城壞,王假降,被殺,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