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的分析,說明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對經濟資源的配置。又稱價格理論。西方經濟學中與宏觀經濟學相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其涉及的是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等個量經濟範疇,所以,又稱為個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條件,即理性人或經濟人假設,它假設每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所謂“合乎理性”是指每一個從事經濟濟活動的人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微觀經濟學論證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的經濟行為都是追求自己的私利,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能得到增進,並且實現全社會的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形成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開始的關於商品價值論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英國古典經濟學傢威廉·配第及其之後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但當時的研究並沒有劃分微觀與宏觀。19世紀70年代初,奧地利學派提出的邊際效用價值論是現代微觀經濟分析的開始,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龐巴維克。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對微觀經濟現象作出系統分析的經濟學傢是英國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A.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他關於需求和供給的分析以及均衡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同期,美國的J.B.克拉克在《財富的分配》(1899)一書中以邊際生產力理論分析瞭微觀的分配問題。但是,馬歇爾的經濟分析是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的,這一假設前提顯然與經濟活動的現實不符。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傢J.V.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1933)和E.H.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1933)在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的框架下分析瞭生產者的行為,從而使微觀經濟學逐步形成瞭比較完整的體系。1936年,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宏觀經濟理論體系的形成,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沒有微觀基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缺乏聯系的橋梁。1948年,美國經濟學傢P.A.薩繆爾森出版瞭《經濟學》一書,試圖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綜合起來,並以微觀經濟學作為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由此使《經濟學》一書成為繼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之後又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盡管如此,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鴻溝並沒有填平。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少經濟學傢致力於為宏觀經濟學構建微觀基礎,從而使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基本內容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均衡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是均衡價格理論,認為商品市場中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在一個商品市場中,商品的價格越高(或越低),消費者的需求數量就越少(或越多),即商品的需求量與商品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的規律,該規律被稱為需求定律。相應的,在一個商品市場中,商品的價格越高(或越低),生產者的供給數量就越多(或越少),即商品的供給量與商品價格呈同方向變動的規律,該規律被稱為供給定律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在一個商品市場上使得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價格就是該商品市場的均衡價格。與均衡價格對應的相等的供求數量為均衡數量。市場的均衡價格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發形成的。一般說來,如果市場的實際價格偏離均衡價格,則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際價格會逐步恢復到均衡價格。

  如果市場需求增加(或減少),那麼,將引起均衡價格上升(或下降)和均衡數量增加(或減少);如果市場供給增加(或減少),那麼,將引起均衡價格下降(或上升)和均衡數量增加(或減少)。這便是著名的供求定理。見均衡價格。

  當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將引起該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發生變化。測定商品的需求量或者供給量對於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的度量指標分別是需求的價格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區分彈性大小的類型有五種,即富有彈性、單位彈性、缺乏彈性、完全彈性和完全無彈性。見需求彈性、供給彈性。

  消費者行為理論 研究消費者在偏好、收入水平和商品價格給定的條件下,如何選擇最優的商品購買組合以實現效用最大化。其基本分析工具是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該理論認為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是預算線和無差異曲線的相切點。在均衡點上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兩商品的相對價格。見消費者均衡。

  以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分析為基礎,可以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需求曲線一般向右下方傾斜,表示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化;而且需求曲線上每一價格水平的需求量都是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的商品數量。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被用來進一步分析需求曲線的形狀。事實上,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特殊情況下的需求曲線會向右上方傾斜。見吉芬悖論。

  生產和成本理論 傳統微觀經濟學把企業的生產過程看成是從投入品到產出品的轉化過程,用生產函數Qf(L,K)來表示,式中Q為產量,LK分別為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廠商的生產可以區分為短期生產與長期生產。短期生產的基本規律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從長期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的經濟行為可以表述為:在生產技術和生產要素價格給定的前提下,廠商如何選擇生產要素最優組合,以實現成本給定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或者實現產量給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其基本分析工具是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其結論是產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均衡點均發生在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的相切點。在均衡點上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見生產要素最優組合。

  由於廠商的生產技術狀況決定廠商的生產成本,所以,成本理論以生產理論為基礎。廠商的生產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通常用成本函數表示為CC(Q),式中Q為產量,C為成本。廠商的生產成本可以區分為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短期的生產成本具體分為總成本(STC)、總可變成本(TVC)、總固定成本(TFC)、平均成本(SAC)、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AFC)和邊際成本(SMC)。決定短期成本特征的仍然是短期生產的基本規律即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長期的生產成本具體分為總成本(LTC)、平均成本(LAC)和邊際成本(LMC)。決定長期成本特征的是長期生產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市場理論 根據在一個市場上廠商數目的多少、各廠商生產產品的差異程度以及廠商進出行業的難易程度等,可以將市場結構區分為4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是指一個市場上有無數的廠商,每個廠商都生產同質的產品,單個廠商進出一個行業完全自由以及信息是完全的市場結構。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數目有無數多,每個廠商的產量隻占市場總產量的一個很小份額,加之產品是完全同質的,所以,任何一個廠商都沒有影響價格的力量,隻是既定市場價格的接受者。這樣,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一條平行於數量軸的水平線。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根據MR=MC原則進行生產決策,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當廠商實現短期生產的均衡時,廠商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或者最小的虧損。當廠商短期虧損時,廠商需要通過對總收益和總可變成本的比較來決定是否繼續生產。在長期生產中,如果廠商獲得利潤,新的廠商就會紛紛加入該行業,從而行業的產品供給增加,市場價格下降,直至利潤消失;相反,如果廠商虧損,行業中原有廠商的一部分就會退出該行業,從而行業的產品供給下降,市場價格上升,直至虧損消失。所以,短期均衡時完全競爭廠商可以獲得利潤,但長期均衡時完全競爭廠商的利潤為零,隻能獲得正常利潤。

  以完全競爭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分析為基礎,可以推導出廠商的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表示廠商的供給量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化並且供給曲線上每一價格水平的供給量都是可以給廠商帶來最大利潤的產量。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會呈現出水平的、向右下方傾斜的和向右上方傾斜的3種情況。

  壟斷市場上隻有一個廠商,該廠商的產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廠商進入該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完全壟斷廠商憑借自己在市場中的壟斷力量,可以通過改變產量來控制價格,所以,完全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壟斷廠商在短期均衡時,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或者最小的虧損。當短期虧損時,也需要通過對總收益和總可變成本的比較來決定是否繼續生產。但在長期均衡時,由於其他廠商不能進入市場,所以,完全壟斷廠商一般總是可以獲得利潤的。

  壟斷競爭市場上有許多廠商,它們生產的同種產品存在差異但彼此之間又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廠商進出行業自由。該市場結構介於完全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之間,既具有壟斷因素又具有競爭因素。壟斷競爭廠商短期均衡時,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或者最小的虧損;虧損時也需要考慮是否繼續生產。但由於廠商進出市場自由,所以長期均衡時廠商的利潤為零,隻能獲得正常利潤。由於壟斷競爭廠商們所生產的產品有差異但彼此之間又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因此,壟斷競爭廠商往往註重非價格競爭,即進行產品的品質競爭或廣告競爭。此外,壟斷競爭廠商的生產規模往往比較小,存在過剩的生產能力。這種過剩的生產能力可以看作是以產品的差異性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代價。

  寡頭市場是介於壟斷競爭市場與壟斷市場之間的一種市場結構。其特征是市場上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為數不多的廠商,每個廠商對市場都有影響力量;廠商之間的依存關系強,是價格的搜尋者;廠商之間可能有合謀,也可能沒有合謀;每個廠商生產的產品可以有差異,也可以沒有差異;市場存在進入障礙,新廠商進入市場是困難的。鑒於寡頭廠商的以上特征,建立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來分析該市場下廠商的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寡頭廠商特征的假設不同,分析的框架就不同,相應的寡頭模型也不相同。例如,根據不同的假設前提,於是有古諾模型、彎折的需求曲線模型、張伯倫模型等。寡頭市場的特征使得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在該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

  在以上四類市場結構中,完全競爭市場實現瞭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壟斷競爭市場次之,寡頭市場再次之,壟斷市場最差。

  分配理論 微觀經濟學不僅分析產品均衡價格的決定,還分析生產要素均衡價格的決定。生產要素可以劃分為四類: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傢才能。生產要素價格理論分別研究這四類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及其所有者的收入決定,所以,生產要素價格理論又被稱為分配理論。此外,分配理論還包括對分配的公平問題分析。

  一種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是該生產要素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產要素的需求者是廠商,廠商根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來決定其最優的要素使用量;生產要素的供給者是消費者,消費者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決定其最優的要素供給量。以完全競爭市場為例,通過實現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等於邊際要素成本(生產要素價格)的原則,廠商可以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利潤的生產要素需求量;通過無差異曲線的分析方法,可以確定能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的生產要素供給量;再進一步利用生產要素市場的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便可以得到生產要素市場的均衡價格。見要素價格理論。

  分配理論還利用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等分析工具對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即公平問題等進行瞭分析。

  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除瞭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外,還使用瞭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事實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都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價格,還取決於其他商品的價格。當把每種商品的供求都看作是市場上所有商品價格的函數時,便需要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完全競爭市場等條件下存在一組關於所有市場的均衡價格,該組均衡價格使得經濟社會中所有的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都實現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當一個完全競爭的經濟社會實現一般均衡時,它表明實現瞭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

  微觀經濟學既包括實證分析內容,又包括規范分析內容。微觀經濟學中的福利經濟學屬於規范分析內容。福利經濟學確立瞭帕雷托最優的標準,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如果生產和消費沒有外部性,且消費者的偏好和廠商的技術是不變的,則一般均衡將滿足資源有效配置的帕雷托最優狀態的條件。至此,微觀經濟學便完成瞭對其核心思想的論證。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所得出的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可以實現一般均衡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帕雷托最優狀態的結論是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設條件下得到的,事實上,這些理想化的假設條件及其結論通常並不符合現實經濟生活的真實情況。也就是說,現實經濟活動的市場機制在許多場合並不能導致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便被稱為市場失靈。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來自4個方面:壟斷、外部經濟、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完全。為矯正市場失靈,經濟學傢提出瞭相應的微觀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