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晚年又號半僧、鶩翁、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1870)舉人。十三年為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光緒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監察禦史,後為禮科掌印給事中。甲午戰爭時反對和議,屢次抗疏言事、彈劾權臣,幾罹殺身之禍。他支持維新變法,多次代康有為上疏。戊戌變法後閒置。光緒二十八年南下揚州,主儀董學堂,並執教於上海南洋公學。客死於蘇州。。

  王鵬運初嗜金石,20歲後始專一於詞。與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稱“晚清四大傢”。由於他大力倡導詞學,成就突出,且能獎掖後輩,著名詞人文廷式、朱孝臧、況周頤等均曾受其教益,故被尊為晚清四大傢之冠。他力尊詞體,尚體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從追琢中來”等,使常州詞派詞論得以發揚光大,並直接影響當世詞苑。況周頤的《蕙風詞話》許多重要觀點,即源於王氏。晚清詞學的興盛,王氏起瞭重要作用。其早年詞近王沂孫,多寫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題畫像》等。甲午(1894)之後,傷時感事,詞風近辛棄疾,如〔祝英臺近〕 《次韻道希感春》、〔謁金門〕“霜信驟”等,蒼涼悲壯,饒有壯夫扼腕之概。八國聯軍入侵時,與朱孝臧、劉伯崇合作《庚子秋詞》,寄寓對國勢衰微的深沉悲憤。但他的多數作品反映瞭對清廷江河日下趨勢的無可奈何的哀嘆。有的詞用典過多,不免晦澀。他用30年時間,校勘《花間集》以及宋元諸傢詞為《四印齋所刻詞》和《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傢詞》。又與朱祖謀合校《夢窗詞》。他用漢學傢治經治史的方法治詞,校勘精審,向為學者所稱道。著有《袖墨集》、《蟲秋集》、《味梨集》、《鶩翁集》、《蜩知集》、《校夢龕集》、《庚子秋詞》、《春蟄吟》和《南潛集》,統名《半塘詞稿》。晚年刪定為《半塘定稿》2卷,存詞139首;朱祖謀認為“刊落太甚”,而為編《半塘剩稿》1卷,錄詞50餘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