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音韻學傢、訓詁學傢、校勘學傢。江蘇高郵人。字懷祖,號石臞。幼從父安國讀書,稍長,從休甯戴震問學。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為庶起士,改工部都水司主事。嘉慶初年,官直隸永定河道。連年治水,最後因永定河水異漲罷官。居京師旃檀寺第,以著述自娛。著有《廣雅疏證》10卷(見《廣雅》),《讀書雜誌》82卷。王念孫對經傳諸子最熟,而學問師承戴震,以音韻之學為根基。曾辨析《詩經》、《楚辭辭》、《淮南子》、《易林》等書用韻,定古韻為21部。他對古書中文字的假借、聲音的通轉都深有領會,所以超軼前人,獨有創獲。他認為“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就古音以求古義,不必限於文字形體。段玉裁序稱《廣雅疏證》一書“尤能以古音得古義”。其著述在舊日訓詁學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趨向於字族、詞族的研究。《讀書雜志》一書,校訂古書的訛誤,疏解前人的疑義,大都確鑿不易,對校勘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廣雅疏證》、《讀書雜志》舊有木刻本,現有新的影印本。王念孫又有《方言疏證補》、《釋大》和《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等著作,羅振玉根據遺稿都印入《高郵王氏遺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