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傢。祖籍河北南皮。生於北京。中學時代即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北京從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作。1953年寫出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79年出版)。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因其勇敢地、敏銳地觸及社會矛盾,抨擊基層領導機構和幹部身上存在的思想僵化狀態和官僚主義作風,大膽幹預生活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作品受到錯誤批判。19558年王蒙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在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1963年舉傢遷往新疆,在自治區文聯工作。其間曾在伊犁農牧地區勞動鍛煉7年。1978年調回北京,任北京市作協專業作傢。此後發表瞭大量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以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論文等,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壇上產生較大影響。曾任中國作傢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人民文學》主編,國際筆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

  王蒙在20世紀50年代的小說創作表現瞭青年人的熱情和敏銳,基調純真熱烈,充滿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對新社會的熱愛。進入新時期以後,他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日趨成熟,格調清醒而冷峻,富於藝術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在“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熱潮中,均以其敏銳的創作引人註目。80年代初,他在小說創作中率先采用類似西方“意識流”的方法來組織情節、結構作品,寫出瞭《佈禮》、《春之聲》、《夜的眼》等一系列作品,引起廣泛的反響和爭議,推動瞭當代小說的藝術探索。在《名醫梁有志傳》、《來勁》、《球星奇遇記》、《堅硬的稀粥》等作品中,他運用戲謔、誇張的表現手段,加強語詞的變化和組合,充分展示機智、幽默的才能,形成一種流動不居的敘述方式,以此把握復雜的心理、情緒和意識。在《活動變人形》“季節”系列〔《戀愛的季節》(1992)、《失態的季節》(1994)、《躊躇的季節》(1995)、《狂歡的季節》(1999)〕等長篇小說中,他則以嚴肅的態度探討個人命運和歷史關系,某種程度上接觸到中國社會歷史的一些基本主題。他的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下描寫瞭中國人民艱難曲折的前進歷程,其間融入作者自身慘痛的人生經歷,包容豐厚的社會歷史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他的短篇小說《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蝴蝶》《相見時難》分獲全國第一、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王蒙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冬雨》(1980)、《深的湖》(1982)、《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1984)、《加拿大的月亮》(1986)等,詩集《旋轉的秋千》(1988)、《雨點集》、《繪圖本王蒙舊體詩集》(2001)等,散文集《行板如歌》、《王蒙漫遊美文》(1999)、《訪日散記》(2002)、《我愛非洲》(2002)等,文學評論集《當你拿起筆》(1981)、《王蒙談創作》(1983)、《創作是一種燃燒》(1986)等,論文講演集《接納大千世界》(2003),以及古典文學研究著作《紅樓啟示錄》(1995)、《雙飛翼》(1996)、《心有靈犀》(2002)、《〈紅樓夢〉中的政治》(2004)及論文《語言的功能與陷阱》(2004)等。另有《王蒙文集》10卷(華藝出版社,1993)、《王蒙文存》2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作品被譯成英、意、法、德、日、俄等2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1987年獲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同年獲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