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傢。生於佈拉格一個銀行職員傢庭,卒於柏林。母親是捷克人。1918年在軍中服役,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1年捷克共產黨成立,成為最早的捷共黨員之一。1928年移居柏林,擔任《柏林晨報》文藝編輯。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境,回佈拉格。1939年去巴黎,同年赴紐約,流亡美國10年,進行創作並參加“流亡作傢委員會”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任捷克駐美國大使館參贊、駐瑞典公使和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1953年移居東柏林,參與主持《新德意志文學》的編輯工作。他的主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斯拉夫人之歌》(1931)和《麗西或者誘惑》(1937)(有中譯本)表現青年的成長過程。編年史式的三部曲小說《告別和平》(1950)、《他們時代的孩子們》(1955)業已出版,第三部《世界在陣痛中》(1960)僅存殘稿,描繪瞭奧匈帝國的沒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誕生。他還寫瞭許多敘述反法西斯鬥爭的逸事文學和報道蘇聯和新中國的建設的報告文學作品,如《未來在建設中》(1932)、《不可戰勝的人們》(1945)和《廣州之行》(1953)等。他的文學論著還介紹瞭中國詩歌和詩人,翻譯出版瞭《中國詩歌》(1953)和田間的《趕車傳》(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