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於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產生於19世紀20年代的德國,流行於19世紀下半期和20世紀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A.叔本華F.尼采

  叔本華用“意志”代替瞭I.康得的“物自體”,認為意志是整個世界的基礎,是終極的實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現,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在他看來,世界是意志及其表像,表像上溯到理智,但最終歸結為意志。而作作為宇宙本體的意志是一種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種盲目的、無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創造力。這個意志無所不在,永不死滅。它在人心中表現為沖動、本能、奮進、渴望和要求。叔本華指出,意志是真實的自我,肉體是意志的表現,有瞭意志,才有肉體和各種器官,就連植物的向光性以至物體的引力和斥力等,都是意志的表現。他把理性置於意志的支配之下,認為意志統率知覺、記憶、想象、判斷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應當服從神秘的、無從解釋的意志。唯意志論用意志解釋宇宙萬物,完全否定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獨立於主觀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性。

  叔本華認為意志不僅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任何意志都要表明為自我奮鬥,它永遠得不到滿足,所以痛苦也永無終極。他提出,達到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完全棄絕生存意志,做到絕對地無動於衷,以求解脫。

  尼采繼承瞭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拋棄其消極悲觀因素,宣揚積極行動的“權力意志論”。他給叔本華提出的那種無目的、無意義的單純的生命意志以一定的目的和意義。這個目的就是渴望統治、渴望權力。他認為追求和發揮要求統治的權力意志,既是宇宙的本質,又是自然和社會的唯一動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則和道德原則。他把戰爭看作是權力意志的最高實現,認為強力就是道德。尼采也是一個非理性主義者,認為人的感覺、思維等都不過是意志的表現並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動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創造的活動。在他看來,如果認為理性高於意志,那就否定瞭意志的這種創造性。

  以叔本華和尼采為代表的唯意志論,特別是其非理性主義傾向,對法國的生命哲學,尤其對H.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以及存在主義和實用主義等都發生瞭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