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一起,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稱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K.馬克思、F.恩格斯參加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瞭歷史唯物主義。同唯心史觀相反,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自身所固有的客觀規律性;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社會的發展主要是由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所推動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創立,不僅是哲學上的革命,也是社會科學上的革命。它第一次把社會歷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上。它是各門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科學的方法論,是無產階級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銳利武器,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消除瞭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隻是考察瞭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看作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歷史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隻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列寧:《卡爾·馬克思》,《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