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於生活的所謂純粹的美,一味追求藝術技巧和形式美。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它受18世紀康得美學的影響。I.康得把美區分為自由美和附庸美,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無功利性,力圖調和審美標準與道德之間的矛盾。

  唯美主義運動的宣導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T.戈蒂耶。他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強調藝術的永久性,聲稱藝術本本身就是目的,任何藝術以外的觀點對於藝術創作都是有害的;標榜文藝脫離社會,文藝不受道德規范的約束,提倡純粹美,追求抽象的藝術效果。這種藝術觀點後來在英國作傢O.王爾德的作品中得到全面的體現。王爾德認為,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現實社會是醜惡的,隻有“美”才有永恒的價值;藝術傢不應帶有功利主義的目的,也不應受道德的約束;藝術傢的個性不應受到壓抑。

  唯美主義的繪畫發展瞭一種抽象的形式美,提倡培養精細的藝術敏感性。這對20世紀的工藝美術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唯美主義在藝術上開拓瞭各種美的領域,例如從怪誕、頹廢、醜惡、乖戾等現象中提取美,從而擴大瞭藝術表現的范圍和能力。然而唯美主義片面強調美的無利害感和超功利性,導致否定藝術的社會作用,宣揚“藝術至上”和形式主義。因此,唯美主義的文學藝術大多帶有一定的頹廢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