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度文化色彩的智力競技項目。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四大文化之一。

圖1 1980年8月陳祖德(黑子)與聶衛平(白子)對弈的一張棋譜黑貼2¾子,共下183著,黑勝¾子

>  起源 相傳其發明者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領袖堯,至今已有4 000年以上的歷史。關於堯造圍棋,在戰國時期的史籍中已有記載,如《世本》中曾提到“堯造圍棋”。西晉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一書中則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圍棋這一事物在中國古代最早的記載見之於春秋時代的史書《左傳》:“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其後,孔子在《論語》中也曾提到圍棋:“不有博弈者乎”。而在《孟子》一書中,則進一步以寓言的方式講述瞭當時圍棋國手弈秋的故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圍棋在中國民間的演變經歷瞭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發展過程。現今的圍棋盤是19道線,但在歷史上,曾經發現過13道線和15道線的古代圍棋盤。在中國的西藏和南亞的尼泊爾一帶,被稱之為“藏棋”的圍棋遊戲,曾長期流行使用17道線棋盤。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證明,中國在兩漢時代使用的圍棋盤均為17道線。曾在西晉時代的劉寶將軍墓葬中,出土過總數為289個黑白子的陪葬圍棋,這也驗證瞭當時流行的是縱橫17道線的圍棋。由此可見,中國圍棋盤從17道線向19道線的演變大致始於南北朝時期,完成於隋唐時期。中國南北朝時期圍棋先後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19世紀傳入歐洲,並逐步走向世界。下圍棋極似用兵,歷來為文人雅士和軍事傢所喜愛。它對於提高戰略戰術意識,發展智力,陶冶性情,均有良好作用。

  用具 ①棋盤。略呈長方形,以木質結構為多,由縱橫各19條平行線組成,並形成361個交叉點。為瞭便於判定位置,在棋盤上對稱的位置標有9個小圓點,稱之為“”。中央的“星”又稱“天元”。棋盤的標準規格為:總長46厘米,總寬43.3厘米,厚度為2.5厘米以上。縱線19條,間距2.25厘米。橫線19條,間距2.4厘米。棋盤內側的橫線與縱線本身的寬度均為1毫米。棋盤最外側的縱橫盤端線寬度為1.5毫米。在棋盤的縱橫盤端線外應留有2厘米以上的空白。

  ②棋子。扁圓形體,分黑白兩色,各180個。棋子的標準規格為:直徑2.25~2.35厘米。中心厚度約1厘米。

  ③標準比賽用桌。長90~120厘米。寬46~50厘米。高65~70厘米。

  下法與規則 普通為二人對弈。空枰開局。對局雙方各持黑子與白子。黑先白後,輪流下子,每次一步,落子為定。棋子要置於棋盤的交叉點上。已有棋子的交叉點上不能再置子。已置好的棋子不能再移動位置。

  ①棋子的“氣”。已經落在棋盤上的棋子,與它直線相鄰的空白交叉點是這個棋子的“”。黑子與白子都各有上下左右四條出路,稱為有四口“氣”。黑、白子因處於棋盤的邊緣,有一條出路已被棋盤端線堵死,故此,這裡黑、白子都隻有三口“氣”。黑、白子處於棋盤的頂角位置上,有二條出路已被棋盤的兩條端線堵死,故此,這黑、白子都隻有兩口“氣”。棋盤上某一棋子直線相鄰的交叉點上如已有同色棋子存在,這些棋子就形成不可分割的連接整體,它們與相鄰的空白交叉點所形成的“氣”可以共享。在一個棋子或多個已形成連接整體棋子的直線相鄰點上,尚有異色棋子存在,則棋子此處的“氣”不復存在。棋盤上的一個棋子或已經形成連接整體的一隊棋子假如失去所有的“氣”,就不能在棋盤生存。

  ②“提子”。將已經失去所有“氣”的棋子清理出棋盤的行為稱為“提子”。“提子”有兩種:a.一方下子後,如對方棋子已失去所有的“氣”,下子的一方應立即執行“提子”,即將對方所有已沒有“氣”的子清出棋盤。b.一方下子後,雙方棋子同時呈現出失去所有的“氣”的狀態,應由正在下子的一方執行“提子”,即將對方所有已經沒有“氣”的子清出棋盤。

  ③“禁著點”。棋盤上的任何一點,倘某一方在該點落子,所下的棋子立即呈現出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該點即為“禁著點”。

  ④禁止全局同形。一方下子後不得使對方重復面臨已經在棋盤上出現過的局面。

  ⑤終局。棋局進行到雙方一致確認著子完畢時,形成自然終局。棋局進行中途有一方主動認輸時,形成中途終局。

  ⑥活棋與死棋。終局時,經雙方確認,凡不能被對方提取的棋子即為活棋;能被對方提取的棋子則為死棋

  通常的活棋形態是一塊棋擁有兩個以上對方的“禁著點”,術語稱之為有兩隻“眼”。

  通常的死棋形態是一塊棋最多隻擁有一個對方的“禁著點”,術語稱之為隻有一隻“”。

  死棋與活棋有一種特例,稱做“雙活”。即雙方被對方圍困住的棋子雖然都沒有兩個“眼”,但在局部擁有雙方共有的“氣”,形成瞭無論哪一方都不敢落子的相持狀態,最後雙方都算活棋。此便稱為“雙活。”

  ⑦計算勝負。在雙方置子完畢而自然終局後,雙方各自清點所占地域多寡。中國圍棋規則采用數子法計算勝負:先將棋盤上雙方認可的死子清出棋盤,然後對任意一方留在棋盤上的活棋以及活棋圍住的地域,以棋子為單位進行累加計算。圍棋棋盤上共有交叉點361個,總交叉點數的一半,即180.5子為歸本數。任意一方在棋盤上占得的棋子總數超過180.5子為勝,等於180.5為和,少於180.5子為負。棋盤上若出現“雙活”情況,則雙方共有的交叉點各得一半。

  現代圍棋比賽中,為抵消黑棋一方的先行之利,通常規定黑棋一方在計算勝負時要額外還給白棋一方若幹子,稱為“出子”或“貼子”。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在圍棋比賽中曾先後規定黑棋貼還白棋2½子和2¾子。中國圍棋協會審定的2002年版圍棋競賽規則規定,黑棋先行一方,在計算勝負時,要貼還給白棋3¾子。

  中國圍棋手的等級制度 歷史上流傳著“棋品”之說,如三國時代的曹魏學者邯鄲淳在《藝經》中說:“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南北朝時期,曾先後三次進行較大規模的評定棋手品級工作。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品棋”見之於《南史》:“梁武帝好弈棋,使(柳)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惲為第二焉。”自唐朝始,宮廷內設立直屬於翰林院的棋待詔制度,當時的圍棋國手出任棋待詔,並隨時聽候皇帝的召見。此棋待詔制一直延續到瞭南宋時期。明清兩代,棋手的整體棋藝水平雖較唐宋大有提高,當時的皇帝多不喜歡弈棋,棋待詔制被廢止,且亦無人出面組織對棋手等級的評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64年2月,國傢體育運動委員會頒佈瞭《中國圍棋棋手段位制條例(草案)》。制定瞭初段至九段的中國圍棋段位制標準和一級至九級的中國圍棋級位制標準。其中九段為最高等級,九級為最低等級。依該條例規定,中國棋手的正式段位由國傢體委審核批準。棋手的級位證書由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體委審核發放。1981年年底,國傢體委頒佈瞭《中國圍棋棋手段位標準(試行)》。並於1984年8月對該段位標準作瞭若幹重要修訂,正式頒佈《中國圍棋棋手段位標準》

  比賽 中國從1956年起,正式將圍棋列入國傢體育競技項目,以後逐年舉辦各種圍棋比賽(見表)。1962年中國圍棋協會成立。同年國傢體育運動委員會審查通過瞭中國第一批擁有職業段位的棋手名單。1992年成立中國棋院。

中國國傢舉辦的正式圍棋比賽
賽事 始辦年份 賽事間隔
全國圍棋男子個人賽 1956 每年一次
全國圍棋女子個人賽 1978 每年一次
全國圍棋男子團體賽 1975 每年一次,1999年開始改為甲級聯賽和乙級聯賽
全國圍棋女子團體賽 1979 每年一次
全國少年兒童圍棋賽 1960 每年一次

  此外,規模較大的傳統性圍棋比賽有:“國手賽”、“天元賽”、“名人賽”、“十強賽”、“棋王賽”、“CCTV杯電視快棋賽”、“NEC杯圍棋賽”、“樂百氏杯圍棋賽”、“棋聖賽”、“新人王賽”等。1998年12月,中國圍棋協會主辦瞭“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此後春蘭杯每年舉行一次。

  圍棋在國外 ①日本是現代圍棋開展得非常普遍的國傢,擁有1 000萬以上的圍棋人口。中國圍棋大約在南北朝之後傳入日本。近幾百年來,尤其明治維新之後,圍棋在日本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其總體水平在晚清之後超越瞭中國。日本的圍棋規則采用數目法,與中國采用的數子法規則略有不同。大致上,中國的一子相當於日本的兩目。日本的主要圍棋組織有位於東京的日本棋院與位於大阪的關西棋院,兩大棋院下屬有數百名職業棋手,僅九段就有百餘人,可謂實力雄厚。日本主要的圍棋比賽有:棋聖戰、名人戰、本因坊戰、十段戰、天元戰、王座戰、小棋聖戰、NHK杯戰、鶴聖戰、女子名人戰、女流本因坊戰等。

  ②韓國是當代的圍棋強國,號稱每5個國民中就有一個會下圍棋,其發展呈現上升之勢。早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史書中就已有朝鮮半島上高句麗與新羅國人喜歡下圍棋的記載。唐朝時又有中國圍棋使者前往朝鮮半島交流棋藝和朝鮮半島棋手在中國宮廷中任棋待詔的傳說。古代朝鮮的圍棋規則以“戶”為單位,稱“比戶法”,其一戶棋大致相當於日本的一目棋。20世紀40年代,由於受到日本的影響,“比戶法”逐漸向日本“數目法”靠攏。50年代,韓國成立瞭自己的棋院,圍棋逐漸走上瞭發展的軌道。70年代初,曹薰鉉留學日本歸國,在他的帶動下,韓國棋手的圍棋水平明顯提高,戰績直逼中日兩大強國。曹薰鉉嫡傳弟子李昌鎬崛起。韓國主要圍棋組織是韓國棋院,現有職業棋手百餘人。主要的圍棋比賽有王位戰、名人戰、棋聖戰、棋王戰、國手戰、大王戰、最高位戰、霸王戰、新人王戰、KT杯戰等。

圖2 中國常昊(左)與韓國曹薰鉉(右)對弈

  ③圍棋原本是東方的古老藝術,但其魅力非凡,它的足跡迅速遍佈五大洲。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個國傢開展瞭圍棋的普及與教學活動,技術水準逐步提高。

  在職業圍棋方面,東方的三大強國中日韓的角逐日益激烈。1988年4月日本舉辦瞭“富士通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此後,職業棋界的世界性各種大賽連續不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東洋證券杯”國際職業圍棋賽、“三星杯”世界圍棋公開賽、“LG杯”世界圍棋棋王賽、“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豐田杯”世界圍棋王座賽、“亞洲杯”電視圍棋快棋賽、中日韓圍棋三國擂臺賽等。在近年來的世界比賽中,擁有李昌鎬、曹薰鉉等優秀棋手的韓國處於領先的位置。

  國際交往 1960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問中國,拉開瞭中日圍棋雙邊交流的序幕,此後雙方的國傢級圍棋代表團互訪不斷。1984年10月,由中國圍棋協會,新體育雜志社與日本NEC電氣公司、日本棋院聯合主辦的中日圍棋擂臺賽開戰。這是由中國民間團體第一次主辦的國際圍棋雙邊賽事。采用兩國棋手擺擂臺的對抗方式進行比賽,勝者上,負者下,風雲變幻,引人註目。在總共11屆擂臺賽中,中國隊7勝4負,中國棋手聶衛平在該項賽事中立下瞭大功,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棋聖”稱號。1997年後,中日圍棋擂臺賽更名為NEC杯中日圍棋對抗賽繼續進行。2001年後,該項賽事中止。另有中日圍棋天元對抗賽、中日圍棋名人對抗賽等。

  中國與另一圍棋強國韓國之間的圍棋交往開展較晚,1994年,兩國始舉辦第一次圍棋的雙邊賽事——中韓圍棋對抗賽。1997年之後該項賽事中止,中國棋手在總體上稍稍占優。此後,還有中韓天元對抗賽、中韓新人王對抗賽等。

  中國圍棋協會自1978年開始,每年都派遣由職業圍棋高手組成的圍棋小組訪問歐洲和美國,觀摩當地舉辦的圍棋比賽。並對當地的業餘棋手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