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舊譯觀念論。蒙昧時代的人們不瞭解精神是肉體器官的產物,誤認為有寄寓在肉體之中、可以離開肉體獨立存在的靈魂,這種精神可以脫離物質,它是唯心主義的萌芽。

  作為一種哲學基本派別的唯心主義可以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類型。主觀觀唯心主義的特征,是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人的肉體的“自我”,並把它當成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意志、情感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如在中國,宋代的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在西方,18世紀英國的G.貝克萊認為,“感性實物”是“觀念的集合”或“感覺的組合”,“對象和感覺是同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感知”。19世紀30年代以後,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殺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客觀唯心主義的特征,是虛構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客觀”精神,並把它當成萬物的創造者。在中國,宋代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瞭。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說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則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近代最大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是G.W.F.黑格爾,他認為絕對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現象都是“絕對精神”在自我實現、自我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現代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等。

  唯心主義無疑是不科學的哲學派別,但其出現在人類認識史中有其必然的根據,它不但以其所揭示的問題和所引起的爭論推動瞭哲學史、科學史的發展,也以其對精神現象的研究提供瞭若幹積極的因素,對唯心主義應該采取歷史的分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