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一部重要哲學著作。著重批判經驗批判主義哲學思潮,闡述瞭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此書寫成於1908年2~10月,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被譯成20多種文字出版,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曾長期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發生過重大影響。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歐洲流行著一種新的實證主義思潮,即以奧地利物理學傢E.馬赫的思想為代表的“經驗批判主義”,或稱“<馬赫主義”。當時第二國際的代表人物K.J.考茨基等,企圖用它來“補充”和“修正”馬克思主義,大量散佈以馬克思詞句為掩護的馬赫主義的思想。馬赫主義在俄國也招來瞭一批追隨者,包括屬於佈爾什維克的A.A.波格丹諾夫A.V.盧納察爾斯基V.A.巴紮羅夫和屬於孟什維克的P.S.尤什凱維奇B.H.瓦連廷諾夫等人,他們在1908年連續出版瞭《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論》等四部著作,歪曲和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俄國社會在1905年革命失敗之後,處於斯托雷平(沙皇政府大臣)反動時期,統治階級大肆宣揚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宗教迷信思想。在這種形勢下,列寧把理論研究的重心集中到認識論,深入反思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真總結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和純潔性,因而寫瞭這一著作。

  此書是一部論戰性的著作,全面清理瞭馬赫主義的來龍去脈,集中批判瞭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感覺論和經驗論。多方面地闡述瞭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列寧反復強調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為基礎的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獨立地提出和闡述瞭三個主要的著名論點:①對哲學上的“物質”概念作瞭多次表述,充分說明物質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為人們的感覺、認識所反映,這是對客觀存在的一切物質現象的哲學概括。②總結自然科學的成果,深入揭示瞭感覺、經驗的起源、本質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他堅持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的前提和反映論,從認識論上揭示瞭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兩條根本對立的哲學路線。同時,批判瞭馬赫主義割裂主體與客體關系的不可知論,闡明瞭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和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並且論證瞭真理的客觀性,說明瞭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實踐檢驗認識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關系。③指出企圖凌駕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中間路線”,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哲學是有黨性的,哲學上的黨派鬥爭歸根到底是社會上階級鬥爭的表現。此外,列寧還闡述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駁斥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等同”論,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可分割的整體。

  列寧在書中提出瞭認識論的三個結論:物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和感覺而客觀存在的;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沒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僅僅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要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這是概括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內容的一個嘗試。書中反復強調瞭前兩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