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文學傢。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在位七年。曹丕堅持大權獨攬,鑒於東漢母後幹政和外戚之禍,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傢不得當輔政之任。控制藩王極嚴,子弟皆“不聞邦國之政”;所封王國,土地荒瘠,人人口寡少,軍事力量極弱,並專設官吏對他們進行監督,以防帝位爭奪。為防統治秩序混亂,下詔敢有沿襲東漢舊習,子弟為父兄私復仇者,皆族誅;還規定除謀反大逆之外,敢行誣告,“以其罪罪之”。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還設立中書省,與西漢用宦者充任中書不同,其官員改由親信士人充任,負責起草詔令文書,掌機密。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瞭魏國統治。他曾三次親自統軍伐吳,因條件不成熟,皆無功而還。

  曹丕愛好文學,他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和文學批評最為突出。其所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本人生活的寫照,一類是擬作的征夫思婦詞。曹丕的詩歌筆致比較細膩,語言不尚繁縟,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不少詩篇與漢樂府民歌風格很接近;表明他在向民歌學習方面作瞭很大努力。曹丕詩歌,多數是五言,七言以《燕歌行》為代表,它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丕的《典論》,是重要的政治、文化論著,原書包括多篇,今唯存《自敘》、《論文》兩篇較完整。《自敘》篇敘作者生活經歷,相當具體生動。《論文》篇則詮衡人物、評論文章,開瞭綜合評論作傢作品的風氣。對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曹丕曾下令編纂過《皇覽》,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類書。這是他在文化事業的又一貢獻。

  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