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西北地方以黨項羌為主體民族的王朝(1038~1227)。自稱大夏國白高大夏國,嵬名元昊(西夏景宗李元昊)建立,首府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初時轄18州,版圖最大時有22州,轄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大部,陝西省北部以及青海省東北、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先後與遼、北宋及金、南宋鼎立。傳十代帝王,後為蒙古所滅。

西夏的興亡

  黨項羌的內遷 黨項族原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時期活動范圍擴展,依族姓結成大小不同的部落,不相統一,其中以拓跋氏最強。過著無法令,無徭賦,不知稼穡的原始遊牧生活。隋朝時黨項首領開始率部歸附。唐貞觀八年(634)首領拓跋赤辭歸唐,唐朝在其地設32個羈縻州,以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後吐蕃北上擴展,黨項族受到壓迫,於7世紀末8世紀初陸續內遷。唐朝在慶州(今甘肅慶陽)設靜邊州都督府,安置黨項部落,以其大首領拓跋思泰任都督,領12州。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奪取河西之地,這些地區的黨項部落再一次東遷到銀州(今陜西橫山東)以北、夏州(今陜西靖邊北)以東地區,分東山部、平夏部、南山部。內遷的黨項部落以馬、羊換取漢族商人的鎧甲弓矢,財富漸有積累,人口增殖。見黨項。

圖1 西夏石雕人像

  夏州政權的割據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領夏、綏(今陜西綏德)、銀、宥(今陜西靖邊)四州地,成為藩鎮之一。後又被封為京城四面都統,助唐收復長安。三年(883)進爵夏國公。五代時,夏州黨項政權先後依附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並在與鄰近藩鎮的鬥爭中,勢力不斷壯大。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又設靜州(今陜西米脂西)屬定難軍。宋太祖於建隆元年(960)封黨項首領李彝殷為太尉。彝殷死後子孫相繼嗣位。太平興國七年(982)李繼捧襲兄位,因內部矛盾重重,率族人親朝宋帝,獻出轄區,宋太宗授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宋都開封,令李繼捧親族赴汴京,並派兵接收夏州權力。

  李繼遷抗宋 李繼捧族弟李繼遷長騎射,有謀略。他反對宋朝接管五州之地和以李氏親族做變相人質,接受親信張浦的建議率部逃往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公開抗宋。宋朝興兵討伐,繼遷損失慘重,母與妻皆被俘。不久,繼遷在夏州北的黃羊坪招聚蕃眾,勢力壯大。雍熙二年(985)攻下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後。他向遼請婚。遼於統和八年(990)封繼遷為夏國王,以宗室女下嫁。後宋太宗派李繼捧回鎮夏州,與繼遷對抗。繼遷假意附宋,宋任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但繼遷未停止反宋,至道二年(996),在浦洛河(今寧夏吳忠南)劫擊瞭宋接濟靈州的大批軍需糧草。宋太宗親作部署,五路出兵討夏,無功而返。三年繼遷迫使宋朝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管領五州之地。後又於咸平五年(1002)攻占靈州(今寧夏吳忠北),次年改為西平府,作為黨項族政權新的統治中心。當其勢力上升時,吐蕃首領潘羅支向其詐降,擊敗繼遷,繼遷負傷致死。繼遷子德明嗣位後,在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形勢下,繼續與遼通好,同時又向宋朝求和。景德三年(1006)和議成立,宋以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並賜銀、絹、錢、茶等錢物,還在保安軍(今陜西志丹)等地開設榷場,發展貿易。遼封德明為大夏國王。德明專力西向擴展,攻殺潘羅支。天禧四年(1020)將其統治中心移往賀蘭山麓的懷遠鎮,改稱興州,勢力更加壯大。宋天聖六年(1028)派其子元昊占領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瓜州東南)、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控制瞭河西走廊。李德明時在夏、綏二州建驛館,加強與宋朝來往;境內保持瞭相對穩定。

圖2 始建於西夏毅宗天祐垂聖元年的銀川市承天寺西塔

  元昊建國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元昊繼位。元昊有雄才大略,早就提出“英雄之生當王霸”的主張。他舍棄宋朝年號,設立本朝年號;取消唐、宋賜姓,改姓嵬名氏;確立尊號,自稱“兀卒”(夏語皇帝意);顯示民族習俗,下禿發令;命野利仁榮創制番文(西夏文),在境內推行;發展文教,建番漢二學院(見蕃漢大學院);提倡佛教,將佛經翻譯成西夏文;建立首都,升興州為興慶府。還仿宋制設中書、樞密、三司、禦史臺等,長官由番、漢人擔任。夏大慶二年(1037)增至十六司。後設尚書令,總理政務。規定文武官員的冠服。地方行政分州縣兩級。大力整頓軍旅,軍隊以黨項族為主力,平時從事農牧業,戰時從征。軍隊以抄為基本單位,男子15歲為丁,每兩丁征正軍一名,另配隨軍服雜役的“負贍”一名,合稱為一抄,兩抄合為一幕。後改三丁同住一幕,即二正丁合用一負贍。兵丁自備弓矢甲胄,自帶糧草。部落首領各統領部落兵為“一溜”。全境分設12監軍司,總計可征兵50餘萬。選豪族子弟5 000人組成侍衛軍,稱“禦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此外還有號為“鐵鷂子”的騎兵、號為“步跋子”的步兵和稱做“潑喜”的炮手。元昊接連對北宋、吐蕃、回鶻用兵,進一步擴大瞭版圖,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正式立國稱帝。宋朝不予承認,並不斷對西夏用兵,宋、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發生三次大戰,宋軍皆慘遭失敗(見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後經反復較量,於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雙方達成妥協,宋朝冊封元昊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每年賜給銀、絹、茶;於保安軍(今陜西志丹)及鎮戎軍安平寨(今寧夏固原)置榷場(見慶歷宋夏之盟)。同年,夏遼關系激化,遼興宗親率三路大軍深入夏境,元昊堅壁清野,後突然乘勢縱擊,遼軍潰敗。元昊在重創遼師後與遼議和。十年(1047)元昊奪子寧凌哥婦,釀成宮廷內亂,翌年被寧凌哥刺殺身亡。見西夏景宗李元昊。

  後族專權與統治集團內部鬥爭 元昊子諒祚在襁褓中即位,母後沒藏太後和舅父沒藏訛龐當政。奲都五年(1061)訛龐父子陰圖殺害諒祚,子婦梁氏先期告發,14歲的諒祚在大將漫咩的支持下擒殺訛龐。隨即納梁氏為後,以梁氏弟梁乙埋為國相。諒祚停止用番禮,改行漢禮。拱化四年(1066)攻宋慶州時受傷,翌年病死。(見西夏毅宗李諒祚)子秉常7歲即位,母梁太後和舅梁乙埋執政,並恢復蕃禮,推行佛教。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1)宋以王韶經營熙河路地區,意在截斷西夏與吐蕃的聯系。翌年梁太後以己女向吐蕃請婚,協調瞭與吐蕃的關系。大安二年(1075)秉常(惠宗)16歲親政,下令以漢禮代番禮。因與梁太後政見相左,大安七年(1080)被囚禁。宋朝乘機起五路大軍攻夏,因指揮失當而潰敗。八年宋、夏發生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北)之戰,宋軍大敗。太後迫於擁帝勢力,使惠宗復位。天安禮定二年(1086)秉常死。子乾順3歲即位,母後梁氏(秉常母梁氏侄女)和舅梁乞逋(梁乙埋子)主政。天祐民安五年(1094)皇族嵬名阿吳、大將仁多保忠等聯合,在梁太後的支持下,殺瞭擅權驕縱的梁乞逋。永安二年(1099)梁太後死,乾順親政,采取鞏固皇權措施,確立後妃等級及有功宗室冊封王爵制度,削弱貴族酋豪勢力。對外采取附遼和宋的方針,請婚於遼,娶遼成安公主。遼金交戰時,援遼抗金;金滅遼國後,西夏改事金朝。見西夏崇宗李乾順。

圖3 西夏文敕牌(西夏驛站傳遞文書用的符牌,牌上文字譯為:“火急馳馬”)

  從繁榮走向衰亡 乾順子仁孝即位後,大慶元年(1140)境內發生原投誠的契丹人蕭合達叛亂,不久又爆發瞭以哆訛為首的大規模起義。外戚任得敬在平定叛亂和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漸握朝柄,升為國相,弟侄輩皆身居樞要。他又進位楚王、秦晉國王,最後欲分國自立。在金國支持下,仁孝捕殺任得敬及其黨羽,改任著名儒學傢斡道沖為相,主持國政。仁孝與金聘使往來,有時出兵擾宋,有時又襲擊金朝。仁孝時期編修《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當時的職官分為官和職。“官”是最基本的職官體系,有尊貴的身份,類似於中原王朝的“爵”。“職”即職事官,分上、次、中、下、末5等,有100多個職司(見《西夏官階封號表》)。天盛年間有17個監軍司。有東、西經略司,比中書、樞密低一品,是京師以外主管若幹州縣事物的衙門。西夏仁宗李仁孝死後30多年中,西夏內政不穩,先後五易帝位。這時蒙古崛起於漠北,六次進攻西夏。蒙古最後一次攻夏,連下黑水城(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沙州、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靈州等重要城市,夏寶義元年(1227)進圍中興府,半年後西夏軍糧盡援絕,末帝睍乞降,旋即被殺。西夏滅亡。

圖4 西夏文銅牌(牌上西夏文字漢語意為“內宿命令”)

西夏的社會和經濟

  社會和傢庭 黨項族在唐末、五代時期逐漸過渡到領主封建制。西夏建國後社會迅速發展,轉變為地主封建制。以西夏皇室為核心的地主、牧主階級是西夏社會的權力中心。農民和牧民,以及手工業工匠,占社會人口的大多數。此外還有半奴隸性質的使軍和類似奴隸的奴仆,地位低下,可以被主人買賣。商人是西夏社會的新興階層,大商人和小商販屬不同階級。底層人民生活貧困,盛行典當、高利貸。西夏有詳備的戶籍編制和核查制度。農村中十戶為一小甲,五小甲為一小監,二小監為一農遷溜。農遷溜可管轄100戶,相當於“裡”,鄉是更上一層的組織。軍抄是黨項基層重要組織形式,一般隻由長子承襲。西夏黨項人是父系傢庭,親屬以“節”區分輩分高低和親疏等次,有類似中原地區的五服制度,適用於喪葬和刑法。西夏境內除自稱“彌”的番族(黨項)外,還有漢族、吐蕃、回鶻、契丹等民族。

圖5 西夏文戶籍簿(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

圖6 安西(今瓜州)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畫《犁耕圖》

  西夏的經濟 農業夏國的土地分別為皇室、貴族和官僚、寺院、農民所有。皇室、農田司所領屬的土地稱為官地,其餘為私地。私地要向國傢納稅,並可買賣及抵押。從事農耕的多是漢人,也有部分黨項人。李繼遷時開始提倡墾殖,興修水利,使農業有所發展。李德明時開始農業興盛。興慶府、西平府一帶有良好的水利條件,歷代開鑿的水渠甚多,元昊時期又興修建瞭世稱“昊王渠”的水利工程,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河西甘、涼地區利用祁連山的融雪水灌溉,也盛產糧食。東部的橫山,西部的天都、馬銜山一帶也是重要的農區。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種類與中原地區相近。西夏重視水利灌溉,對渠道的開鑿、維護、使用和管理以及渠道附近的橋道、樹木的保護都有成熟的制度。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蕎麥、糜粟、稻、豌豆、黑豆、蓽豆等,此外還有青稞。另有多種蔬菜、水果栽培。盛產藥材,以大黃最著名。

  畜牧業和狩獵業 西夏的黨項、吐蕃和回鶻人以畜牧業為主。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是良好的牧場。牲畜是西夏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是農業生產的畜力來源,又是商業、交通的運輸動力,也是對外貿易的大宗商品,還是軍隊騎兵和軍事運輸的主要裝備。是西夏的重要產業。畜牧業有官牧和私牧。官牧用國傢牧場,放牧也以牧主戶為單位,定期向國傢交納繁殖的牲畜和畜毛。牲畜品種以羊、馬、牛、駝為主,還有驢、騾、豬等。國傢設群牧司管理畜牧。狩獵業是黨項族的傳統生產部門,獸皮是進貢和貿易的重要物資。

  手工業 手工業多借助漢族技術,主要由官府控制工匠生產。國傢開始設文思院,後有工院、飾院,分鐵工院、造房院、制藥司、首飾院、磚瓦院、紙工院等。西夏工匠名目有金匠、銀匠、銅匠、鐵匠、綴絲匠、織絹匠、扣絲匠、繩索匠、氈匠、鞍匠、甲匠、石匠、桶匠、木匠、泥匠、紙匠、漆匠、鏃匠、筆匠等多種。毛紡織業產品有氆氌、毛佈、氈、毯等,駝毛白氈享譽遐邇。冶鐵和金屬制造業水平很高,在夏州東境曾置冶鐵務。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畫鍛鐵圖中以豎式風箱鼓風,是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夏國劍質地優良,有“天下第一”的美譽。西夏帝陵區出土的鎏金銅牛,有高超的鑄造水平。西夏瓷器多為普通實用器物,褐釉剔花瓶、罐、壺,形制與花式凝重大方,是瓷器的精品。有發達的印刷業,政府設有刻字司,雕版印刷可與宋、金媲美。出土的文獻中有很多精品。西夏雕版印刷發達,印制精美,印刷數量巨大,有時一次就散施刻印的佛經20萬卷。繼承北宋活字印刷術,應用廣泛並有新的發展,現存多種西夏文、漢文活字印刷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圖7 褐釉剔花牡丹紋瓷瓶(內蒙古博物館藏)

圖8 西夏文寫本《佛說寶雨經》(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

  商業和貿易 黨項人原來沒有商品流通和貨幣,北遷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並受中原地區的影響,逐漸發展瞭商業。開始隻使用宋朝錢幣進行交換。西夏立國後,開始鑄造帶有西夏年號的錢幣。西夏有官商和私商。有榷禁制度,鹽、酒為國傢專賣商品。與鄰國的貿易,一是在邊境設立榷場,進行大宗貨物交易;二是在沿邊開設小規模的和市,以滿足雙方邊民日常生活需要;三是通過貢使進行貿易。每年宋朝對夏國的使節除優予回賜外,還聽任在開封自便貿易,往往規模甚大。夏與遼也通過貢使貿易,遼上京臨潢驛、中京的來賓館都設有接待夏使的處所。後期夏、金的貿易中,夏使進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達中都後留都亭貿易。來自中原的商品主要為繒、帛、香藥、瓷器、漆器等。從宋朝得來的茶葉除供境內消費外,還用來與西北鄰部交易,牟取厚利。夏國乏鐵、銅,中原王朝往往禁鐵、銅入夏境。輸出品有畜產品、鹽、玉、氈毯、蜜、蠟、麝香以及藥材大黃、甘草等。西夏將所產優質的青鹽,販賣給宋朝邊民,成為重要收入。宋朝為保障解鹽的專賣利益,嚴禁夏鹽,終無法禁絕。每當宋、夏交戰之際,宋朝往往以停歲幣、罷和市、斷榷場相要挾。夏國控制瞭與中亞地區往來的要道,向過路的回鶻或中亞商人抽取實物或承買轉賣,獲取厚利。西夏修築驛道,東西25驛,南北10驛,便利瞭商業的發展。

西夏的宗教和文化

  宗教 黨項人信仰原始宗教,流行巫術,稱巫師為“廝”。出兵作戰時,需求巫師卜問吉兇。西夏建國前後,佛教成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西夏前期曾六次從宋朝贖取《大藏經》。從建國當年開始以西夏文翻譯《大藏經》,歷經四朝53年時間,共翻譯3 579卷,稱為《番大藏經》(見《西夏文大藏經》)。其後又有補譯。境內廟宇很多,有高臺寺、大佛寺、戒壇寺、承天寺、崇慶寺、臥佛寺等。西夏設僧人功德司、出傢功德司管理佛教事物,多由國師主持。前期一些回鶻高僧來譯經宣教,中後期藏傳佛教廣泛流傳,從河西走廊逐漸向西夏腹地延伸。翻譯和撰著很多藏傳佛教經典,並首封吐蕃高僧為帝師。西夏也流行道教,設護法功德司管理。此外還有景教和伊斯蘭教徒。

圖9 西夏漢文乾祐元寶和西夏文天慶寶錢(寧夏博物館藏)

圖10 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西夏文、漢文碑銘拓本(西夏崇宗時立碑,甘肅武威市博物館藏)

  學術文化 西夏既借鑒漢族文化,又強調民族文化。立國初期就設立學校,培養人才。崇宗貞觀元年(1101)以後又設國學,教授漢學,立養賢務,供給廩食。仁宗人慶元年(1144)又令各州縣立學校,弟子員增至3 000人。人慶四年(1147)又行唱名法,仿中原科舉制度立進士科,推行科舉。崇宗、仁宗時期蕃、漢文化達到繁榮。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書籍就有500多種,數千卷冊,其中有韻書《文海寶韻》、字書《音同》,有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另有軍事法典《貞觀玉鏡統》,還有譯著《論語》、《孟子》、《孝經》、《孫子兵法》等很多典籍,另有大量佛經,此外還有戶籍、契約等社會文書。西夏有一批頗有造詣的學者,如儒學學者斡道沖,詩人濮王仁忠,撰修夏國《實錄》的焦景顏王僉,編纂《番漢合時掌中珠》的骨勒茂才,寫作《夏國世次》的羅世昌,撰著諺語集《新集錦合辭》的梁德養等。黨項族至隋唐之際,仍“候草木以記歲時”。北遷後夏州政權奉中原正朔,用漢地歷法。德明時使用宋朝頒給的《儀天歷》。元昊稱帝後,宋停止頒歷,元昊自為歷日,行於國中。西夏向宋稱臣後又用宋頒賜的歷書。出土有表格式西夏文–漢文合璧歷書、漢文歷書,有寫本、刻本,還有活字本。

圖11 西夏王陵3號陵

圖12 漢文活字版《西夏光定元年(1211)辛未歲具註歷》殘片

  習俗  黨項人原無醫藥,有病求於神明,請巫者送鬼。後吸收中原醫術,逐漸使用醫藥。西夏政府設“醫人院”。出土的西夏醫方和醫書表明西夏的治病方法和藥物種類與中原地區相近。西夏法典記載藥庫中至少232種中藥。西夏也有針灸,並已知一些疾病可以傳染。隋唐之際,黨項族還保留著群婚的殘餘,後實行買賣、包辦婚姻。盛行姑舅表婚。女13歲,男15歲可訂婚,允許一夫多妻,對非婚生子女較寬容,婦女地位較高。人死則焚屍火葬。建國後改行火葬、土葬結合,皇室、貴族仿漢人制度修建豪侈的陵墓。黨項人原住氈帳,有官爵者才得覆瓦。後吸收唐宋建築的格式,大規模修建宮殿、寺廟,表現出西夏建築藝術的高超。

圖13 西夏男供養人像(安西榆林窟第29窟壁畫)

  藝術  西夏融會瞭多民族的藝術營養。莫高窟、榆林窟等處有80多座西夏洞窟,其中除大量佛、菩薩的畫像外,還有頗具特點的藻井、精致的建築界畫、反映黨項族特點的人物畫,中晚期又增添瞭藏傳佛教的畫風。榆林窟的《水月觀音圖》是繪畫藝術中的傑作。此圖以及《普賢變》中的玄奘取經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表現唐僧取經故事的圖畫。榆林窟內還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的壁畫,如《鍛鐵圖》、《釀酒圖》、《農耕圖》、《舂米圖》等。黑水城出土的300多幅卷軸畫,表現出多民族繪畫的互相借鑒和融合。西夏也有精美的雕塑作品,如莫高窟西夏女供養人彩塑繼承瞭唐宋的傳統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征。西夏陵區出土的雕龍欄柱刀法細膩,石馬造型美觀,蓮花柱礎樸實穩重。近似正方體的人像石碑座,以誇張的手法表現瞭負重者的神態,具有獨特風格。黨項人早期使用的樂器有琵琶、簫、笛等,以擊缶為節。唐僖宗曾賞給拓跋思恭一部鼓吹樂,黨項族開始接受中原音樂。元昊時對音樂進行改革,革樂之五音為一音。人慶五年(1148)夏國樂官李元儒參酌中原樂書,結合西夏特點,更定音律,達到很高水平。宋神宗曾在崇政殿欣賞西夏樂人奏樂。

圖14 獸面紋琉璃瓦當(寧夏銀川西夏王陵出土)

  西夏正式立國190年,若從黨項族建立夏州政權形成割據勢力算起,黨項族政權有340多年的歷史。西夏統一瞭中國西北大片地區,建立瞭以興慶府為中心的王朝,完善制度,繁榮經濟,提升文化,促進瞭這一地區的發展,將懷遠鎮建成興慶府,後來成為西北的大都會銀川市。西夏前期與北宋、遼鼎立,後期與南宋、金對峙,雖總體上處於弱勢,向中原王朝稱臣,但仍能在當時三國鼎立的格局中保持分庭抗禮的實力,具有發展、穩定的局面,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長期與宋朝對立和爭戰,雙方投入瞭大量人力、物力,給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災難。西夏善於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形成黨項民族和漢、藏、回鶻等民族特點融會的西夏文化,境內同時流行西夏文、漢文、藏文和回鶻文。西夏文的創制和實際應用是西夏文化中的重要特點。西夏借鑒中原地區科技成就,不拘一格,吸收創新。比如西夏有當時最先進的豎式雙木扇風箱,還是當時活字印刷最發達的地區。西夏倡導佛教,翻譯西夏文大藏經,使佛藏增加瞭新的文種。西夏時期藏傳佛教的流行和封設帝師使藏傳佛教大踏步東進,為元朝藏傳佛教的興盛和帝師制度的完善創造瞭條件。比較遼、金王朝,西夏沒有明顯的民族等級制度,民族關系相對緩和。西夏後期重文輕武、政權不穩,特別是強大蒙古軍隊的進攻導致它走向滅亡之路。黨項人在元代屬於色目人,有較高的民族地位,很多上層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蒙、元時期西夏文化受到嚴重摧殘,加之元代修史時,隻修宋、遼、金史,而未修西夏史,很多重要史料未能保存。黨項民族歷經明、清而消亡。後世對西夏瞭解甚少,也無人能懂得西夏文。20世紀初在西夏的黑水城遺址出土瞭大批西夏文獻和文物,其中以西夏文文獻為主。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解讀、研究,大大豐富瞭對西夏社會、歷史的認識。

圖15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27窟《飛天壁畫》(摹本)

  

推薦書目

 蔡美彪, 周清澍, 朱瑞熙等. 中國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吳天墀. 西夏史稿.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陳炳應. 西夏文物研究.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史金波. 西夏文化. 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

 史金波, 白濱, 吳峰雲. 西夏文物.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史金波, 魏同賢, 克恰諾夫 E N.俄藏黑水城文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000.

 李蔚. 簡明西夏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李華瑞. 宋夏關系史. 石傢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史金波, 聶鴻音, 白濱, 譯註.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宋德金, 史金波. 中國風俗通史: 遼, 金, 西夏卷.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杜建錄. 西夏經濟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