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當時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於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因此被視為先秦散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圖1 《尚書》書影(宋代建安魏縣尉宅校刻本)

  散文的形成 散文形成的歷史,經歷瞭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殷商統治者迷信鬼神,田獵、征戰、耕種、收獲以及日常起居都要求神問卜,殷代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室占卜的記錄。這些記錄,隻是為瞭備忘,加上刻寫的困難,力求簡潔明瞭,大多是一些零散的句子,所以,它還隻是記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銅器銘文也稱金文。商代金文很簡單,一般隻有幾個字。西周時代銘文達到全盛,篇幅加長,二三百字的頗為多見。周代銘文多有韻,多用整齊的四字句,還有的銘文有比較濃厚的文學氣息。由於制作困難,篇幅受到很大限制,少有修飾,而多為直陳,並多頌揚求福的套語,所以,文學價值一般不如同時代的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

圖2 《論語》書影(宋刻本)

  《周易》中有很多記錄周人卜筮活動的筮辭,像卜辭一樣,這些筮辭也多是片言隻語,雖用瞭一些比喻、起興、烘托的表達手法,但由於內容駁雜凌亂,銜接成章的並不多,所以隻能說它還處在散文形成的過程中。

  真正標志中國古代散文形成的是《尚書》的出現(圖1)。《尚書》主要載錄瞭殷商、西周時期的典、謨、誓、命、訓、誥以及東周的作品,是上古的一部官方的歷史文獻。現存的《尚書》幾經聚散,真偽雜糅。其中《盤庚》三篇是盤庚遷都於殷的3次訓話。其文句雖佶屈聱牙,但全文中心突出,感情充沛,可以看出盤庚的胸懷、膽略和神情。它與周初的《無逸》等篇可算是較早的比較完整的論說文。較早而比較完整的記敘文,可以《顧命》為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意識形態各領域也發生瞭巨大變化。“禮崩樂壞”,思想空前活躍。代表著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的“士”迅速興起壯大。他們針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主張,展開激烈辯論,形成百傢爭鳴的局面。當時的主要學派有儒傢、道傢、法傢、墨傢、陰陽傢、名傢、縱橫傢、雜傢、農傢和小說傢。百傢爭鳴反映在文學上就是散文的勃興:一些思想傢、政治傢、哲學傢、歷史傢、軍事傢的論著,同時也就是重要的散文作品。這些散文按內容可以分為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兩大類。

  諸子散文 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之交的《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圖2),也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不但突出反映瞭孔子的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政治主張、社會理想和思想觀點,而且忠實記錄瞭他的人格精神和道德風貌,使作為政治傢、思想傢和教育傢的孔子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來。這當然與它善於把握特點和刻畫人物有關。《論語》的語言樸素自然,含蓄雋永,字裡行間充滿感情,賦有感染力,並善於把深刻的道理生動巧妙地表達出來,形象新穎,意味深長,以至形成很多格言警句。《論語》對中國散文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圖3 《春秋經傳集解》書影(宋刻本)

  戰國中期,語錄體散文有瞭明顯的發展,《墨子》、《孟子》和《莊子》(一部分)是其代表。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主要是後學追錄老師的教誨,而往往是師生們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對話或論辯,是師生們的集體著作。《墨子》主張“非攻”和“兼愛”,反映瞭小生產者的要求,既有政治進步的一面,也有消極落後的一面。其散文推理嚴密,邏輯性強;崇尚實用,質樸無華,在諸子散文中別具一格。

  《孟子》主要記錄孟子的談話,反映他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理想和民本主義的主張。孟子推行自己的主張,經常展開論辯,因此富於論辯性自然成為他的散文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在《梁惠王上》中,孟子與齊宣王論辯時,為瞭駁倒對方,不僅抓住對方要害步步緊逼,在邏輯上使論敵理屈詞窮,而且還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使對方從心理上折服。為此他常常縱橫捭闔,排比鋪陳,一氣貫下,形成磅礴的氣勢,達到以勢取勝。《孟子》的散文尤其擅長譬喻,具有說服力,如“五十步笑百步”、“挾太山以超北海”、“揠苗助長”、“弈秋誨弈”等,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十分形象生動。其中有些故事已經成為寓言,足見其尖銳和風趣。《孟子》散文的語言明快暢達、激揚雄肆,也為他的文章增加不少魅力。

  《莊子》是先秦道傢的代表性著作。其思想充滿瞭矛盾:一方面對黑暗社會強烈不滿,對人生深刻關切;另一方面又極力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脫。《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在於獨特美妙的構思和瑰麗奇幻的想象所形成的強烈的浪漫主義氣質,與雄健有力、恣肆汪洋的語言結合,在雲詭波譎形式下包容著精妙深微的思想內容,使之具有獨特的美感,讀來迷離惝恍,妙趣橫生。

  戰國後期的散文,完全擺脫瞭語錄體,成為以正面論說為主的個人專題論著,標志先秦散文的成熟。《荀子》是荀子的論文集。荀子繼承瞭儒學傳統,而兼取法傢,是戰國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傢。他的文章融通宏富,博大精深,結構嚴謹,思路細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善於運用譬喻、排比,語言整齊又富於變化。《韓非子》是先秦法傢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他的文章條理清楚,邏輯周詳,嚴密的論證與形象的寓言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文風嚴峻峭刻,銳不可當,與其思想內容是一致的。

  歷史散文 以記述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和歷史事件為主的散文。重視歷史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傳說古代君王身邊有左右史官,負責記言、記事。把這些材料按時間順序編在一起,就成為史書,或稱“春秋”,或稱“史記”。

  春秋時代各國的歷史著作很多,但除魯國《春秋》之外,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斷代簡史,記載瞭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實。實際上它是一部以年為經、以事為緯的大事記,十分簡略。作者的傾向和褒貶是通過一字一句來顯示的,後人稱之為“微言大義”或“《春秋》筆法”。補充、解說《春秋》的書,現存三部:《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世稱“春秋三傳”。

  《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據說是齊人公羊高,書中有一些故事較為生動。《春秋榖梁傳》的作者據說是魯人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寫得較為平實,間或也有清婉之篇。這兩部書主要是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偏於說理,而略於記事,文學價值不大。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作者據說是左丘明,今人一般認為《左傳》是戰國初年的作品,作者已不可考。《左傳》以《春秋》所記大事為綱,具體記述瞭春秋時代269年(比《春秋》下延27年)的歷史事件。《左傳》尤其善於敘寫戰爭,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大小戰役寫得脈絡連貫,條理井然。在敘事中著重寫人,讓人物在矛盾沖突中展現性格;通過帶故事性、戲劇性細節描寫揭示人物的面貌。歷史的真實性、思想傾向的鮮明性和語言的形象性,是《左傳》的重大成就,形成瞭中國歷史散文的優良傳統。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因以記言為主,故名《國語》。今人一般認為《國語》成書於戰國時期,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國語》記述瞭自周穆王下迄魯悼公(約前1000~約前440)500餘年間魯、周、齊、晉、鄭、楚、吳、越8國貴族的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和傳說。《國語》有些片段註意人物刻畫,寫人物對話尤其風趣、傳神;語言平實自然,通順流暢,比較接近口語,適合於記言的需要。

  《戰國策》主要是記錄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的策謀的,故名,簡稱《國策》。作者不可考,一般認為出於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縱橫傢之手,也非一人一時之作。《戰國策》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敘寫自戰國初下至秦統一(約前460~約前221)約240年的歷史。與《左傳》、《國語》相比,《戰國策》的敘述更連貫、更集中,情節更完整。作者往往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以誇張的手法進行勾勒,甚至虛構情節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戰國策》長於鋪陳,流暢恣肆,氣勢激昂,正是那種雄辯誇飾的遊說風氣的產物。

  《晏子春秋》是一部春秋時代齊相晏嬰言行逸事的匯編,比起史書上的人物傳記,它顯得零碎而多虛構;比起古代“小說”,它又較多史實依據,並非盡是逸事傳聞。全書從各個方面表現瞭一個賢良正直的忠臣形象。其中有許多結構完整、主題明確的小故事,如“晏子使楚”、“景公飲酒”等章,都寫得生動逼真,富有戲劇性。

  從《春秋》到《戰國策》可以看到:歷史散文已由綱目式的大事記到對社會生活廣泛而具體的敘述,由單純的記事發展到記事又記人,由概念性的表述發展到形象生動的刻畫。其中《左傳》、《戰國策》的作者尤能在基本符合史實的前提下,對材料有所提煉,有所加工,甚至運用合理的誇張、虛構,把歷史的畫面和歷史人物面貌形象地展現出來,生動地再現瞭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先秦散文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先秦散文雖然不是純文學作品,但它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文體方面,後世各種文體的濫觴,多見於先秦。在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先秦。先秦時期的論說及史傳各體都為後世所直接繼承。另外,後世的逸事、志怪、小說乃至大賦也都有其先秦文體的淵源。在文風方面,先秦散文各傢的風格,從不同方面滋養著後代作者,對後代作傢風格的形成起瞭重要作用。在表現手法上,“春秋筆法”、“《左傳》義法”曾被推崇為文之準繩。此外,先秦散文還為後代小說、戲曲創作提供瞭很多題材。

  

推薦書目

 羅根澤, 戚法仁. 先秦散文選.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