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統指具有前瞻性和實驗性的創新文藝作品。就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先鋒文學有它特定範疇,即指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西方文化湧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核心文化碰撞的文化背景下,一批年輕作傢的創作實驗,他們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潮、文學觀念和寫作技巧創作的小說。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又稱新潮小說,包括莫言、殘雪、劉索拉、徐星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傢往往用情緒性、感受性的敘述取代寫實。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卜》《紅高粱傢族》《枯河》等小說,在批判當代中國人“種的退化”,尋找民族血性狀態的同時,用感官意象創造出復雜的、充滿色彩感的藝術世界;殘雪《山上的小屋》《黃泥街》等小說模仿夢魘人和精神分裂者的視角和語言,構築奇異荒誕的世界,放大瞭人性惡的一面;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以變形、誇張的手法表現年輕一代對傳統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反叛,以及對精神自由和主體創造性的追求。後一階段又稱後新潮小說,包括馬原、洪峰、餘華、格非、蘇童、孫甘露、北村、呂新等人的創作。他們的小說有如下特點:①打破傳統寫實小說的擬真性,公開暴露小說虛構的本質和手段;②取消情節之間的因果聯系,不對人物的行為和事件的發展做出解釋,破壞讀者把小說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理性闡釋的願望;③把幻覺和現實混在一起,造成真假難辨、撲朔迷離的藝術效果。他們采取這種反傳統寫作方法是想把讀者的註意力從“寫什麼”轉移到“怎麼寫”上來,從事件的因果關系轉移到事件的講述過程上來,從內容轉移到形式上來,從主題、人物、環境、情節轉移到語言上來。當然,這種“叛逆”也是有限的。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記憶”,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生命體驗和生存體驗,會有意無意地從形式的試驗中“逃逸”出來,無法徹底地拒絕意義和內容。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這一群體很快分化,其創作不再作為有突出特征的潮流被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