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於搭卸運輸的遊動性帳幕。適宜於寒溫帶林草豐富山地的遊獵生活。用木桿搭成圓錐形棚架,上半部蓋蘆葦等,下半部在夏天圍樺樹皮、白佈,冬天圍獸皮,帳幕內設地鋪或木架鋪。仙人柱最早見於《北史》的記載。在中國流行於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是當地鄂倫春、鄂溫克族遊獵生活時期的主要住房形式(見圖),部分赫哲族人在漁獵時也臨時居住這種房屋。“仙人柱”為鄂倫春語音譯,“仙人”指搭帳幕的樺木或柳木桿,“柱”指房子;也寫作“斜仁柱”、“歇仁座”、“仙仁柱”等。又稱“撮羅子”,源於滿語,意為尖頂房。仙人柱通常就地取材建造。修建時根據帳幕大小立木桿20~40根。冬天搭的比夏天矮小些,以利保暖。門多朝南,有的朝東。頂端有出煙孔,屋內中央設火塘,四周設鋪位。門對面上方供神,下面鋪位是正鋪,供男性長者或男賓坐臥,嚴禁婦女使用;正鋪右側為大,左側為小。一個仙人柱內住一個小傢庭。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定居生活的推廣,仙人柱在中國逐漸消失。北美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西伯利亞等地狩獵者中也有類似的住所。

鄂倫春族的仙人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