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故事集,共有5卷,因而得名。全書有一個基幹故事,首尾相應。每一卷也各有一個基幹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間插入瞭許多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形成瞭一種特殊的結構,西方學者稱之為“連串插入式”。這些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大多是人民群眾所創造,最初隻是口頭流傳,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印度各個宗教都力圖利用它們宣傳教義。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莫不皆然。他們有的把這些故事納入自己教派的經典中,有的就編輯成書。《五卷書》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流流行的各種《五卷書》,最早的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比較廣的本子為12世紀一個耆那教和尚所編訂。根據這個本子,5卷的篇目是:第1卷《朋友的決裂》;第2卷《朋友的獲得》;第3卷《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第4卷《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第5卷《不思而行》。這部書的主要目的是向王子傳授治國安邦的本領。人民也可以從中學習處世做人之道。書中宗教說教比較少,道德教條也不多,主要宣揚耍弄手段、施展詭計以謀取物質利益。總的傾向是宣傳團結互助,弱者團結能戰勝強者。這在當時小國林立的情況下對小國的統治者和人民都是有用的。

  約在570年,《五卷書》被譯成巴列維文。這個巴列維語譯本早已失傳,但根據這個譯本轉譯的6世紀下半葉的古敘利亞譯本(殘本)和8世紀中葉的阿拉伯語譯本得以留存。這三個譯本的書名都叫作《卡裡萊和笛木乃》。後來,通過8世紀中葉的這個阿拉伯語譯本轉譯成希臘語、希伯來語和波斯語,此後又輾轉譯成多種歐亞語言,廣為流傳。因此,《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安徒生童話》、《拉封丹寓言詩》和其他許多書籍都有《五卷書》中的故事,有的故事甚至傳到瞭非洲。19世紀因研究這些故事傳播演變的過程,形成瞭一門新的學科,即比較文學史。

  中國過去沒有《五卷書》的譯本,而它的故事卻多次出現於中譯佛經中。其中有些故事不一定取自《五卷書》,而是同出一源。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故事書中可以找到許多見於《五卷書》中的故事。1959年,中國首次出版瞭季羨林翻譯的《五卷書》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