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所尊奉的五部經典。傳統上認為最早在《莊子·天運》篇有“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記載,後因《樂》失傳,又稱《樂》之外的五部書為“五經”。後來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中,已經有對《易》、《詩》、《春秋》、《禮》、《樂》、《書》等書內容的概括表述,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對六經的記載。漢代陸賈《新語·道基》說:“於是後聖乃定五經,明六藝。”所以六經也被稱為六藝。漢武帝時,立立五經博士於學官,從而奠定瞭“五經”在儒傢著述乃至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五經內容十分豐富,《莊子·天下》篇評論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司馬遷也有類似的說法。概括地說,《易》是一部算卦的書,也是一部哲學書,是中國辯證思維的源頭之一。《書》即《尚書》,是夏、商、周幾個王朝歷史文獻的匯編。《詩》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類。《禮》原指《儀禮》,後來加上《周禮》、《禮記》,合稱“三禮”,保存瞭上古時代的典章禮儀制度,集中反映瞭儒傢的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思想。《春秋》為魯國的編年史。五經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受到歷代統治者和文化人的推崇,被視為王教之典籍,達到至治之成法,乃萬世所遵循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