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地名。《周禮·職方》:揚州“其澤藪曰具區”,“其浸五湖”;《國語·越語》:越伐吳,“戰於五湖”;《史記·河渠書》:“於吳,則通三江、五湖。”歷來註傢對五湖說法不一:①太湖。《史記集解》引韋昭雲:“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後漢書·馮衍傳》李賢註引虞翻雲:“太湖有五道,故謂之五湖。”《太平禦覽》卷六六引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餘裏,故以五湖為名。”②太湖及其周圍四湖的合稱。《太平寰宇記》湖州引韋昭昭《三吳郡國志》:“太湖邊有遊湖、莫湖、胥湖、貢湖,就太湖為五湖。”又雲:“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為五也。”《水經註·沔水》:“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後漢書·馮衍傳》李賢註:“滆湖、洮湖、射湖、貴湖及太湖為五湖,並太湖之小支,俱連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在今湖州東也。”③太湖周邊五個湖灣的合稱。《史記·夏本紀·正義》雲:“五湖者,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在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按《周禮·職方》以具區與五湖並舉,可見兩者非一。具區即太湖無疑,則五湖不當再指太湖,也是不能包括太湖在內。以《國語·越語》、《史記·河渠書》考之,當泛指太湖流域一帶湖泊,“五”系虛數,意即眾多湖泊,或包括太湖在內,或不包括太湖,均難定指,後又衍變為五個大湖的總稱。《史記·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司馬貞《索隱》:“五湖者,郭璞《江賦》雲: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按吳之五湖在揚州,《索隱》所指彭蠡、青草、洞庭俱在荊州,顯與《史記》原意不合。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又列“太湖、射陽、青草、丹陽、宮亭”為五湖。近代又以鄱陽、洞庭、太湖、洪澤、巢湖為五大淡水湖泊,均為後起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