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一科。植物體為喬木、灌木、草本或藤本,莖有時有刺,莖枝的髓大,體內有分泌管或分泌腔,含揮發油、樹脂、樹膠或乳狀汁。傘形花序(或其他花序)常密集成鮮明而突出的大圓錐花序,適應蟲媒傳粉,花小,整齊,有香氣,兩性或單性,5~2數,但雄蕊或心皮可較多(不定數),萼齒小,花冠綠白色或黃綠色,子房下位,子房室與心皮同數,花柱離生或合成柱狀,或無花柱而柱頭直接生於子房上 ;花盤隆起且分泌組織發達。果實為漿果或具多核之核果,鳥類傳播種子。種子有豐富胚乳,胚小。全全世界約80屬900多種,主產兩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少數至溫帶和寒溫帶;中國有20屬180多種,除新疆外,各省區均有,但以西南,尤其雲南最多(19屬111種)。生活習性多樣化,多生於常綠闊葉林或溝谷的陰性生境,有些則生於疏林或灌叢的陽性生境。藤本植物的攀緣習性各異。多蕊木幼時為高數米的喬木,後發育成長達150米的大藤本,莖枝纏繞攀登直至群落上層,以獲充足的陽光;常春藤屬生於稍陽的生境,借氣根攀緣於林緣或石壁上;鵝掌柴屬中有些種則向附生習性發展,借鳥類傳播種子於樹杈處,發芽生長而攀附於樹幹,枝葉茂盛者常緊縛母樹全株,使之窒息致死,母樹變成支持物並提供豐富的腐殖質,形成熱帶雨林中“絞殺植物”的奇妙景觀;葉為單葉、羽狀復葉或掌狀復葉,互生,稀輪生,托葉與葉柄基部常合成鞘狀,葉片常大而薄,羽狀復葉長可達一米,掌狀分裂的單葉直徑達數十厘米,是生長在密林下的植物長期適應陰濕生境的結果;陽生植物的葉片常較小而厚或葉大而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以保護葉肉組織免受高熱傷害,也有防止水分喪失作用。如通脫木。

五加

  五加科中國主要有人參屬、五加屬、通脫木屬、常春藤屬、楤木屬、刺楸屬、鵝掌柴屬等。藥用植物甚多,如人參、西洋參、三七、通脫木五加(見圖)等都是傳統的藥材,刺五加是強壯劑,此科尚有數十種為中國民間的祛風濕及理血藥。優美的樹冠及奇特的葉形及或葉色多有觀賞價值,如幌傘楓屬南洋參屬、鵝掌柴屬、常春藤屬及八角金盤屬等。此外,喬木樹種的木材可利用,有的嫩葉可食,有的種子可榨取油脂,有的則為蜜源植物。

  五加科花的構造及花序與傘形科類似,長期以來,被認為有親緣關系。G.邊沁與J.D.胡克最早將五加科置於傘形目(Umbelliflorae)中,為多數學者所接受。J.哈欽森開始襲用邊沁與胡克的意見,後來認為木本與草本的科各有不同的來源,將兩者分開,傘形目中的木本科獨立為五加目(Araliales)。實際上,此科的真正起源至今未明。化石在西伯利亞東部及北美最早發現於白堊紀,即在第三紀極繁衍,北半球有常春藤屬、刺參屬(Oplopanax)及落葉種類的五加屬(Acanthopanax)、楤木屬(Aralia)等的化石記錄,中國發現有刺楸屬(Kalopanax)及山參屬(Oreopanax)的葉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