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地理學傢。中國地球科學事業奠基人之一。字霓。生於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卒於北京。1908年赴比利時留學,1912年獲盧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教授、地質調查所所長,兼任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地學系主任。1935~1949年曾任經濟部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中國地質學會創立會員,曾多次任學會會長(理事長)。1934年與竺可楨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並首任會長。曾任國際地質學會副會長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還先後獲得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1947)、美國社會與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1947)、德國赫勒自然科學通訊院士、柏林理工大學和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稱號。1927年首先發現和確定瞭東亞地質歷史上重要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在《華北水平運動產生之構造》(1928)一文中,提出推覆體(納佈)構造的重要意義。1920年12月他實地考察瞭甘肅固原(今屬寧夏)大地震,並相繼發表瞭《甘肅地震考》《中國地震區分佈簡論》等著作。1930年組織建立瞭中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臺。首先考察和綜合研究瞭中國內生礦床,於1919年發表瞭《中國礦產志略》。1921年出版瞭與丁文江合著的《中國礦業紀要》。多次組織陜西、四川、甘肅等地的石油地質調查,並親赴浙江長興查找油苗。他在地質調查所先後建立瞭沁園燃料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土壤研究室等機構,培養瞭大量人才。重要著作有《中國地史淺說》(1922)、《中國山脈考》(1925)、《中國煤炭分類與標號命名法》(1926)、《金屬礦床分佈之規律》(1926)、《中生代以來中國東部的地殼運動與巖漿活動》(1927)、《中國東部中生代造山運動》(1929)、《錐指集》(1930)、《中國石油地質問題》(1934),與丁文江、曾世英合編《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