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傢。福建省福清人,卒於北京。早年就讀於燕京大學,1935年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1938~1939年在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受業於漢學名傢伯希和P.佩利奧)等人。以後歷任雲南大學教授,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代理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教授、歷史系主任,民族歷史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國傢民族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長於元史、蒙古史和中國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所著《斡脫雜考》《新元史·蒙兀兒史記愛薛傳訂誤》、《元典章譯語集釋》、《蒙元時代的法典編纂》等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治學嚴謹,以方法縝密和講求科學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期致力於國內蒙元史、民族史研究規劃,以及培養人才和研究工作。曾多次與其他知名學者共同組織有關民族史重大課題的學術討論,負責內蒙古、東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指導少數民族簡史、簡志編寫工作,指導對匈奴、柔然等古代民族資料的輯錄,總校《元史》,主持元人文集編目索引和波斯文、蒙古史籍《史集》、《世界征服者史》、《蒙古帝國史》的譯校、編纂與敘錄工作,組織並參加《蒙古社會制度史》、《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及《蘇聯歷史綱要》中關於蒙古歷史的章節(改題為《蒙古統治時期的俄國史略》)的翻譯。曾主持《蒙古族簡史》的定稿與《全元詩》、《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史分卷的編輯,並主編《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曾為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負責人之一,並被推選為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曾任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中亞文化研究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