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實用主義、改良主義關於要不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的論戰。五四運動以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的陣營發生瞭分化。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代表人物胡適,1919年7月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引起瞭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其基本觀點:一是在反對空談主義的名義下主張要多研究一些實際問題;二是主張用改良的辦法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革。他主張一個一個地研究問題,一點一點地改良。針對胡適的觀點,11919年8月,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反駁胡適的觀點。他主張問題與主義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主義“有理想與實用兩面”,是解決問題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因此一方面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這是交互為用、並行不悖的。他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的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能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李大釗認為,所謂根本解決,就必須用革命的方法來改變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問題解決瞭,進而才能解決其他社會問題。1919年底,胡適又發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重申應少談抽象的主義,主張輸入外國思想時應抱有一種歷史態度;他提出正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原則,即“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接著李大釗又進一步說明思想、主義、哲學等的變化取決於經濟、物質的變化,揭示瞭新文化運動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這場論戰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的第一次鬥爭。論戰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