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重要的政治主張,指用道德感化人,行仁政。與霸道相對。語出《尚書·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王道對中國古代的統治者治理國傢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統治者以行王道自居,宣揚自己是以德服人。

  戰國時期,“王道”是一個通用詞,但使用頻率不高。隨著王、霸之爭,王道大抵為儒傢所宣導,或成為儒傢的代稱。孟子認為王道就是“以德行仁”(《孟子·公公孫醜上》),用道德去感化人,使人心悅誠服。同時,孟子主張行王道首先滿足民眾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求,使人們“養生送死無憾”。荀子也認為王道在於爭取民心,同時他主張行王道必須重禮、尚賢和講求道義。

  漢代的董仲舒把王道與天聯系起來,他認為“王”字本身就體現瞭天意、王道。“王”字的三橫代表著天、地、人,而一豎則代表著道。因此,王貫通天、地和人,作為王就要效法天而施政於人,而天是仁慈的,因此,王道如同孟子所主張的那樣,行仁政。到瞭宋代,理學傢們大講興天理、滅人欲,把王道的論證與理欲之辨結合起來。朱熹認為,王與霸的區別在於“仁義”。如果能夠“行仁義而順天理”,便是王道;以仁義之名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便是霸道;至於完全拋棄仁義,而顧及“私欲”,簡直就是“賊”瞭。“仁”的具體體現是“公”,仁與公施之於政,就是王道。直到近代,仍有學者倡王道之說。孫中山認為“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孫中山選集·致犬養毅書》)。

  王道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對現實社會中的君王顯然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在君主專制的社會中,君主憑借手中的權勢,往往宣揚自己是“道”的擁有者,而大臣們也多隨聲附和,使王道成為君主專制的依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