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重臣。字聲甫,號叔平、瓶笙,晚號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曆官署刑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帝師傅。前後充鄉試考官、會試總裁等,參與主持科舉考試達40年。江浙名士如文廷式、沈曾植、張謇等多出其門下。繼前清流李鴻藻之後逐步成為後清流的領袖人物。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時,他極力主戰戰。次年,馬關議和,反對割地,力爭修改約稿。《馬關條約》簽訂後,欲輔佐光緒帝籌謀新政。北京強學會成立,曾予支持。但反對維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光緒二十四年初,參與總理衙門王大臣對康有為的問話,隨即向光緒帝密薦康才堪大用。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開始變法維新。翁同龢為慈禧太後及後黨所忌恨,二十七日即被開缺回籍。同年十月,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他居傢懼禍,所存疏稿,焚毀強半,日記亦有刪改。困頓七載後病卒。宣統元年(1909)詔復原官,追謚“文恭”。著作有《瓶廬詩稿》(另詞一卷)、《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其書法縱橫跌宕,為世所重,有手札、墨跡等多種影印或石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