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科水蛙屬的一種。在中國分佈於四川、重慶、貴州(北部)和雲南(東北部)。成年蛙最大者可達53毫米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體背面皮膚光滑,其後部有扁平疣,體側和四肢上疣粒分散;腹面皮膚光滑;指端略膨大,一般無溝;趾間蹼約為其長的一半,趾末端有腹側溝。體背面顏色有變異,多為灰棕色或棕褐色,背側褶色淺;吻棱下方、顳部褐色,體側有黑褐色斑點;四肢黑褐色橫紋明顯;體腹面肉黃色,咽部兩側深灰色,後肢腹面肉色。雄蟾體側肩上方有呈淺棕色或或米黃色扁平肩腺。

  生活在海拔1 000~1 600米的山區靜水水域或水草地內,所在環境雜草茂密,白天隱蔽其中,極難發現;黃昏後出外活動,常蹲於淺水處或伏於水草之間,雄蛙發出“噔、噔、噔、噔”的鳴聲,音調柔和清脆,宛如琴聲,故得名仙琴蛙(仙姑彈琴蛙)。繁殖季節在6~9月,產卵前成蛙在水坑邊築泥窩,並將卵群產於其中,每個泥窩內有卵93~139粒,一般每個卵囊含卵l~30粒;卵在泥窩內發育,孵化後的小蝌蚪借助雨水沖刷進入水塘內生活。蝌蚪全長47毫米左右;頭體背面深棕色,尾部黃棕色滿佈黑色斑紋,腹部肉色;口部下唇乳突2排,外排呈須狀;蝌蚪在靜水中營底棲生活。3個月左右即可變成幼蛙,並登陸上岸;8~9月所產卵群,其蝌蚪需越冬到第二年夏季變成幼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