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稱神仙所居的勝境。道教認為無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

  仙境之說源於中國遠古神話。①以昆侖為中心。《山海經》的《西山經》、《海內西經》和《大荒西經》皆謂其為天帝在下界之都邑,百神所在,萬物盡有;方圓八百裡,高七萬尺,每面九門,門有開明獸守衛;其下有弱水之淵,外有炎火之山,遠望光芒四射;其上住有黃帝、炎帝、禹和西王母諸神人,宮闕壯麗,園囿精美,奇花異木長在,,珍禽祥獸畢呈。②以蓬萊仙境為中心。戰國時期燕、齊、吳、越等濱海地區海上交通漸開,產生瞭海上“三神山”的神仙世界之說。《史記·封禪書》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於是,尋找三神山及不死之藥者,從齊威王、秦始皇到漢武帝,延續瞭二百餘年。③在《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山和蓬萊仙境的神話合為一個新的神仙世界。

  道教承襲前代神仙傳說,稍加纂綴增益。《雲笈七簽》和《正統道藏》均載有托名漢東方朔所著《海內十洲記》,稱昆侖、方丈、蓬萊三神山為三島,稱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為十洲,合稱“十洲三島”,皆神仙所居,以為道士修道成仙之歸宿。南北朝時期,道教汲取佛教思想,神仙觀念和仙境之說亦有變化。《升玄內教經·中和品》稱:“得道之品,莫不有三,上得神仙,中得泥丸(涅槃),下得延年。”並謂修道者須幾經轉生,功德圓滿,方成神仙。於是依佛教三界說,構造神仙所居之天界。《洞玄無量度人經》、《諸天靈書度命經》均謂天界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修道者依其修煉程度,達諸天不同境界。《度人經》稱:達此二十八天,尚不免輪轉之苦,隻有“學真堪為種人”者,西王母乃迎之登於二十八天之上的“四種民天”。此四天與二十八天,合為三十二天。三十二天之上乃“三清天”,分別為仙、真、聖所居。《元始無量度人經四註》雲:三清境各有宮殿、官署及諸品級之天官,太上老君為太清天仙之首,太上道君為上清眾真之尊,元始天尊居玉清之上。大羅天為諸天最高境界,為玉皇所治。總合為三十六天。隋唐以後,隨著道教修煉術的發展,除瞭神山、神洲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許多名山形勝也被視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較早的記載見於《雲笈七簽》的《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稱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均為神仙所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