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僑歷史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1958年底建成,1959年5月正式開放。

廈門華僑博物院的歷史文物陳列

  該院占地地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 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用優質潔白花崗石砌成的宮殿式大樓。1999年兩翼進行瞭擴建。

  博物院有歷代的銅器、陶瓷器、雕刻和書畫藏品6 000多件,其中有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東漢醬褐釉五聯瓶,金米色釉刻花枕,遼三彩塔等陶瓷精品,明張瑞圖行草五律,明葉向高行書唐人畫馬歌以及清何紹基、劉墉、高其佩、金農等人的書畫作品。有關華僑史的實物、圖片、資料5 000餘件,其中有陳嘉庚劍,陳嘉庚任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主席時使用的傢具、華工礦工證等。還有獸類、鳥類、水產、巖石和礦物標本近3 000件,日本、歐美各國的銅器、陶瓷器、書畫、工藝品及東南亞等國的文物、圖片2 000餘件。

  該院陳列面積2 600平方米,分3個陳列館。“華僑歷史簡介館”陳列:走向世界、創業海外、融合當地、落地生根、源遠流長等5個部分,通過千餘件陳列品展出瞭華僑的產生和發展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華僑的悲慘遭遇,華僑和僑居國人民的友誼,華僑對祖國的貢獻,華僑社會的過去和現在,僑務政策的回顧。該館還陳列瞭華僑、歸僑贈送的富有各僑居國風俗特點的生活用品、飾物、宗教藝術品、古典樂器和工藝品等200餘件,並有華工在橡膠園勞作的模擬陳列。“祖國歷史文物館”陳列品近2 000件,有歷代出土和傳世的文物和藝術品,大部分是陳嘉庚生前在全國各地征集的,陳列內容分銅器、陶瓷器、書畫和雕刻4個部分。“自然館”陳列各種獸類、鳥類、水產等標本近2 000件,其中有華僑寄贈的南洋等地的獸類、鳥類標本,如澳洲葵花鸚鵡、犀鳥,泰國貘,印度尼西亞極樂鳥、懶猴、猩猩,新加坡虎,馬來西亞大鱷魚(長達4米)等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