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魏至西夏重要的區域政治中心。故址在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北魏始光四年(427)征赫連夏,取統萬城,置統萬鎮,太平真君六年(445)置巖綠縣,太和十一年(487)置夏州,以州城原為夏國的國都得名,十二年置化政郡,二十一年罷統萬鎮存夏州。城又稱大夏西魏、北周時別稱西夏州。北週末隋初改化政郡為弘化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弘化郡,大業三年(607)改夏州為朔方郡。唐仍為夏州,改巖綠縣為朔方縣,天寶元年(742)改夏州為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夏州。唐中葉後曾為夏州節度使駐地,後或稱夏、綏、銀、宥節度使與定難軍節度使;控制范圍屢有伸縮,最大時包括今陜西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河套一帶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沿岸。唐末是黨項族拓跋部的根據地,西夏始祖拓跋思恭興起於此。西夏建國後仍為夏州,1226年地入蒙古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