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電影、戲劇作傢,文藝評論傢,翻譯傢,社會活動傢。本名沈乃熙,字端軒端先。生於浙江杭州慶春門外嚴傢弄,卒於北京。1919年,在杭州參加五四運動,參加創辦進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夏畢業於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1920年公費保送日本留學。次年考入日本北九洲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留日期間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著作。19244年經孫中山介紹加入國民黨。1925年底取得工學士學位後到東京參加由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組成的國民黨駐日總支部的工作,任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夏衍在日本受到國民黨右派的通緝並被開除黨籍,於5月離日回國。同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

  1928年,翻譯本間久雄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概論》、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高爾基的《母親》等書。第一次把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M.高爾基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同年冬,在內山書店結識魯迅、尾崎秀實和山上正義。1929年秋,與鄭伯奇、錢杏邨等發起和領導瞭上海藝術劇社,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個劇社,也是夏衍和戲劇發生關系的開始。同時,又與馮乃超沈西苓等人編輯左翼文藝刊物《藝術》月刊。它的存在為團結戲劇界、引導戲劇運動方向起到很大作用,並

為後來 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的成立作瞭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930年3月2日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夏衍當選為主席團成員、常務委員。同年8月1日成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夏衍為負責人之一。1932年6月夏衍、 鄭伯奇、阿英等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編劇顧問”,制定瞭為進步電影奠定基礎的方案,並把具有進步思想的劇人輸送進電影界,同時開展對蘇聯電影作品和理論的評介。1933年3月,黨的“電影小組” 成立,夏衍任組長,從此他退出瞭“左聯”的工作,成為30年代左翼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編劇和影評傢,寫瞭大量電影劇本,如創作《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時》、《脂粉市場》、《前程》、《風雲兒女》、《白雲故鄉》、《戀愛之道》,以及根據 茅盾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春蠶》等電影劇本。1934年創作第一部多幕劇 《賽金花》,以歷史上的庚子事件為素材,諷刺國民黨當局的投降外交。1936年11月由四十年代劇社在上海首演, 12月在南京演出時,遭到國民黨當局禁演。與此同時,夏衍還創作瞭電影劇本《同仇》(1934)、《女兒經》(合作,1934)、《自由神》(1934)、《壓歲錢》(1935),獨幕劇《都會的一角》和《中秋月》,歷史劇 《秋瑾傳》《自由魂》)。《秋瑾傳》發表於1936年12月的《光明》2卷1、2期上,1937年在上海首演。劇作以民主革命女英雄秋瑾英勇鬥爭和就義的事跡為題材,表現和歌頌瞭秋瑾舍生取義的巾幗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痛斥瞭清朝統治者及其走狗。在藝術追求上,此劇與《賽金花》有所不同,不再是誇張的諷刺,而是努力寫出特定環境中新的藝術形象。1936年寫短篇小說 《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筆名。6月發表瞭中國報告文學的開山作 《包身工》

1950年7月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建院,夏衍任首任院長,黃佐臨(左)、呂復(右)任副院長

  1937年夏衍創作《上海屋簷下》,1939年1月由怒吼劇社在重慶首演。這是他這一時期最成功的劇作。夏衍從《上海屋簷下》開始,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創作個性,確立瞭深沉、凝重、清馨、淡遠的藝術風格。

  七七事變以後,夏衍以“進步文化人”的公開身份,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一戰線和宣傳工作。1937年8月,奉命做郭沫若助手,出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的機關報《救亡日報》,任總編輯。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救亡日報》輾轉廣州、桂林,直到1941年2月被反動派查封為止,堅持3年多,對宣傳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起瞭很大作用。其間,夏衍除報社工作、“統戰”工作及聯系各地抗敵演劇隊的工作外,還創作瞭多幕劇《一年間》(1938)、《心防》(1940)、《愁城記》(1940)和獨幕劇《贖罪》(1938)、《娼婦》(1939)、《冬夜》(1941)。《心防》描寫以劉浩如為首的進步新聞和戲劇工作者,在上海已成為“孤島”的險惡環境下,為瞭保衛這一條500萬人的精神防線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劉浩如最後雖遭漢奸暗殺,但後繼者告慰他的是:“咱們的防線是不會失守的”。《心防》保持瞭《上海屋簷下》的藝術風格,使人感到樸素而親切。此劇於1940年由歐陽予倩導演,廣西藝術館話劇實驗團首演。

  1941年2月初,夏衍離開桂林到香港,在廖承志領導下,與鄒韜奮、范長江等人籌辦《華商報》(1941年4月8日正式出版),夏衍負責文藝副刊。這一年夏衍還任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編委,寫瞭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春寒》。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華商報》被迫停刊,夏衍和大批民主人士及一批地下黨員於翌年1月返回內地。2月5日抵桂林,與洪深、田漢合著《再會吧,香港》。由歐陽予倩導演。但未等上演即遭查禁,後改名《風雨同舟》上演。1942年4月夏衍抵重慶後做文藝界和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他和於伶、宋之的、司徒慧敏、金山等人把一些從香港撤退回來的戲劇界人士組織起來成立瞭中國藝術劇社,寫瞭劇本《芳草天涯》。1945年經過修改後,9月在重慶公演。這部劇本寫的是抗戰中城郊一角的日常生活。劇本充分發揮瞭夏衍寫作洗練、嚴謹、深沉的特點,通過日常生活寫出瞭真正的戲。此間他寫瞭大量的政論、雜文、文藝評論文章,還寫瞭多幕劇《水鄉吟》(1942)、《離離草》(1944)、《法西斯細菌》(1942),改編瞭《復活》(1943),與於伶、宋之的合寫瞭《戲劇春秋》(1943)。這個時期夏衍最成功的劇作是《法西斯細菌》。作者寫瞭俞實夫、趙安濤、秦正誼3個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把他們放在民族存亡關頭的九一八、八一三和香港淪陷的情境中,展示他們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道路。在藝術上《法西斯細菌》除保有《上海屋簷下》奠定的風格外,最成功的是人物刻畫。三個主人公性格鮮明,行為的發展和變化自然可信,外部事變隻是為他們性格內在因素的顯現和生發提供條件,一切發展都符合性格的邏輯。由於著眼點是寫人,因而動蕩年代中人的活動給情節帶來瞭豐富性、戲劇性,是40年代寫現實題材最成功的劇作之一,也是夏衍在《上海屋簷下》之後的一個新的高峰。《法西斯細菌》於1942年10月在重慶由中華劇藝社首演,導演洪深。

  1944年8月,夏衍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9月夏衍抵南京,旋即去上海籌辦《救亡日報》復刊工作。10月即以《建國日報》名義復刊。因“敢講真話”,“有些事情開輿論之先”,10月即被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下令查封。夏衍等人則組織主張和平建國的知名人士,通過各種渠道,把反對內戰、要和平、要民主的文章發表在各大報上,造成一時頗有聲勢的輿論。1946年7月,夏衍到南京梅園新村的中共代表團工作。10月受命經香港去新加坡向陳嘉庚和南洋僑領及文化界人士致意與慰問,並把國內形勢和中共今後的政治、軍事方針向他們作瞭傳達、說明,同時為香港進步文化事業募捐。1947年8月回到香港,任中共華南分局委員、香港工委委員(後任書記),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從事統戰工作。1949年4月夏衍離香港赴北平,5月隨陳毅進入上海,任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管制委員會副主任,負責文教單位的接收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建立後,夏衍任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長、文化局局長、文聯主席、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之後任外交部亞洲司第一任司長。1950年,夏衍創作電影劇本《人民的巨掌》。

  1954年11月,夏衍任文化部副部長,分管電影與外事工作,1955年7月到任,直至1965年被免職。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根據魯迅原著改編瞭電影劇本《祝福》(1956),根據茅盾原著改編瞭電影劇本《林傢鋪子》(1958),根據陶承小說《我的一傢》改編瞭電影劇本《革命傢庭》(1961),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瞭電影劇本《憩園》(1962,影片名為《故園春夢》),與水華合作,根據羅廣斌、楊益言小說《紅巖》改編瞭電影劇本《烈火中永生》(1964)。這些根據小說改編的劇作風格樸實,結構嚴謹,時代氣息濃厚,人物形象飽滿,既體現瞭原著的神韻風采,又達到瞭電影藝術的新高度,成為中國改編電影劇本的優秀典范。1956年他還寫出劇本《考驗》,主要表現在新形勢面前,黨的領導幹部兩種不同的思想和工作作風。這個劇本所提出的問題,在當時既有普遍性,也有典型性,因而曾在各地多次上演,並在第一屆話劇觀摩會演中獲獎。1962年5月,他與水華同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編劇獎。此外他還寫瞭大量文藝理論文章和電影理論專著。“文化大革命”中,夏衍遭受迫害,被投入監獄達8年之久。1977年後,重回電影領導崗位,曾任文化部顧問、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傢協會主席等職。1978年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1982~1985年當選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夏衍的著作有理論著述《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1959)、《電影論文集》(1961)、《夏衍論創作》(1982),作品集《夏衍劇作集》(三卷,1984~1986)、《夏衍電影劇本集》(1985),雜文《劫餘隨筆》(1948)、《蝸樓隨筆》(1949)、《雜文與政論》(1959),回憶錄《懶尋舊夢錄》(1984)等。

  

推薦書目

 會林.夏衍研究資料.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