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隘。因位於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西南仙霞嶺上而得名。地當福建、浙江、江西3省交界處。為古代衢州往來建州(今福建建甌)之咽喉要地。唐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進軍福建,辟徑道700裏直趨建州,始成隘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曾沿徑道修築石塊路面。仙霞嶺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其間有窯嶺、仙霞嶺、茶嶺、小竿嶺、楓嶺(大竿嶺)、梨嶺(五裏嶺),合稱仙霞六嶺。其中以仙霞嶺最為險峻,主峰大壟崗海拔1 413米,為錢塘江與甌江水系分水嶺,由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北延伸而成。隘路周圍百裡為崇山峻嶺,山高谷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唐、宋時期曾依山修路,但並未建防禦設施。明清年間此地戰事頻繁,隘路日顯重要,戍守者遂於嶺上依勢築關設卡,陸續建造防禦設施。嶺上置關6處,每處有關門兩道,均為條石構建,成拱券頂。關門高3.2米,寬2.4米,倚山而築,兩側墻體厚5米,有“關門緊閉,則萬夫莫開”之險。明末清初,明將鄭芝龍暗中聯絡清軍,撤出仙霞關守軍,使仙霞嶺要隘無防,清軍遂從浙越關入閩,攻滅南明隆武政權。1963年仙霞關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址一側有公路經過,南至福建浦城縣,西至江西上饒市。

仙霞關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