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江蘇吳淞口(今屬上海市)、鎮江等地抗擊英軍入侵的作戰。

  英軍侵入浙東後,即準備向長江下遊擴大侵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英軍主力北上,於初九攻陷浙江乍浦,隨後進犯吳淞口。

  吳淞口位於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東西兩岸築有炮臺和土塘,共安炮250餘門,由江南提督陳化成等率4 000餘人駐守。五月初八,英軍艦船12艘炮擊東、西炮臺,掩護步步兵在吳淞鎮附近登陸。陳化成率西炮臺守軍猛烈反擊,打傷敵艦4艘,斃傷數十人。不久,駐寶山的兩江總督牛鑒和防守西炮臺側後的總兵王志元棄陣逃走,西炮臺側後受到登陸英軍的襲擊,正面也被英軍突破,守軍前後受敵,大部陣亡,陳化成壯烈犧牲,西炮臺失守。英軍繼占寶山和東炮臺。五月十一日,英軍進占上海縣城(今上海閔行區),旋退集吳淞口。

  五月二十八日,英陸軍7 000餘人搭乘艦船73艘溯江西犯鎮江,企圖封鎖運河,切斷漕運,迫使清廷就范。時鎮江城內由八旗副都統海齡率1 600餘人駐守,城外有提督齊慎、劉允孝部3 700人協防。六月十四日晨,英陸軍以第1、第3旅和炮兵旅任主攻,從鎮江西北的金山附近登陸後,第1旅直逼城外清軍兵營,齊慎、劉允孝率部稍事抵抗即退往新豐鎮(今丹陽北);第3旅攻西城門,遇守軍頑強抗擊,戰至中午,始轟開城門而入。同時,英軍第2旅在城東北之北固山一帶登陸,緣梯攻城,遭守軍頑強抵抗,上午10時許攻破北門。城內清軍節節抵抗,與英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和肉搏,寧死不屈,直至犧牲;海齡督戰到最後自殺殉難,鎮江失陷。英軍亦傷亡169人。英軍攻占鎮江後繼續西進,直抵江寧(今南京)城下。清政府全部接受英方的苛刻條件,與之簽訂瞭中英《南京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