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官名。簡稱。春秋時,相本為君主或貴族行禮時的贊禮者。凡朝聘、飲酒禮、射禮、喪禮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關禮儀。國君外出參加盟會,亦有相跟隨左右。當時,貴族傢中主傢室之事的傢宰,也稱為傢相相室

平山中山山國銅鈁銘文拓片

  相成為邦國執政官司之稱,萌芽於春秋後期的齊國。齊國景公至平公時,皆設當國政之相,以卿大夫擔任,有時還並置左相、右相。到戰國初,齊、魏、趙、韓等國都設立瞭作為“百官之長”的相。稍後的燕等國也設相。從此,傢室之相和贊禮之相成為邦國政務之相,相的權能轉變,地位提高。

  相邦之名見於銅器銘文,如趙的一些銅矛、銅劍上刻有“相邦建信君”、“相邦春平侯”等銘記。中山國銅鈁銘中有中山國相邦賙之名。據《戰國策》、《史記》及銅器銘文所記,趙國還有“假相”、“守相”之名,當是攝相、代理相的意思。

  古籍中僅見相國或相,而不見相邦。《戰國策》、《韓非子》、《史記》及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漢簡《王兵篇》都提到過相國。銅器銘文中則從不見有相國之名。如張儀為秦惠王相,魏冉為秦昭王時相國,呂不韋為秦王政相國,在銅器銘文中稱“相邦儀”、“相邦冉”、“相邦呂不韋”。這大約是漢代人避漢高祖劉邦之名諱而改“邦”為“國”所致。

  秦於相邦之外又置丞相,丞相有時分左、右。但秦的相邦、丞相是交替設置,非同時並存。據《史記》所記,魏、燕等國也有相。楚在戰國時仍置令尹以總百官。戰國時有的國傢以太宰為執政,於是宰和相也可連在一起稱為“宰相”。

  相邦協助國君治理國政,綜理百事,對百官依其功過進行賞罰,在百官中權力最大。但他們的地位並不穩固,隻要不稱職或觸犯瞭君主,隨時可被免除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