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中期,晉國為阻遏秦國圖霸中原,發兵殲滅秦軍於崤山(今河南三門峽東南)隘道的一次伏擊戰。

崤山谷地戰場遺址

  秦穆公憑藉日益強盛的國力,早欲爭霸中原,而東出通道為晉國所扼。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秦穆公得知晉、鄭國君新喪,欲出兵越晉境襲鄭。主政大夫蹇叔認為師出無名,且孤軍遠道襲鄭,必為晉國所乘,反對出兵。穆公不聽,執意襲鄭。晉襄公及其謀臣為維護霸業,決心乘機打擊秦國。鑒於秦軍必經晉國控制的崤山,而此山峻壁絕澗,唯有隘道可通,晉國確定先不驚動秦軍以驕其志,待其疲憊回師,於崤山險地設伏殲滅。

  當年十二月,秦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軍穿過崤山隘道,偷越晉國南境。於次年二月抵滑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料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以鄭君名義以牛犒勞秦師,同時密派信使回國告急。孟明視以為鄭已有備,便不再前進,滅滑國而還。晉國偵知秦軍返歸,晉襄公偕主政之卿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合居晉南部邊境的薑戎設伏以待:晉軍為主力,正面阻擊秦軍;薑戎斷秦軍退路,配合晉軍攻擊。孟明視等因東出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而疏於戒備,率軍直入崤山谷地。四月十三日,晉軍突然發起猛攻,襄公身著黑色喪服督戰,激勵士氣,全殲秦軍,俘孟明視等三將。

  此戰,晉國針對秦國政治上的被動及作戰指導上的僥幸,選擇有利時機、有利地形,創造瞭伏擊殲敵的著名戰例。戰後,秦國因失秦晉之好而更難直接東進爭霸,晉國雖已遏秦,但因秦、楚聯合而處於兩面作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