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胃部的一組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的統稱。病因十分複雜,包括理化刺激、感染、毒素、遺傳、精神因素、發育障礙、手術影響等。主要癥狀有上腹痛、灼心、噁心、嘔吐、噯氣、反酸、食欲不振、嘔血、便血、腫塊等。胃部疾病與食管疾病和十二指腸疾病常有聯繫。例如胃酸分泌過多,常是十二指腸潰瘍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病因。胃黏膜含有分泌胃液的腺體,胃液為含鹽酸、黏液、電解質、胃蛋白酶、內因數和血型物質等。食物入胃後,胃的運動將食物與胃液混合,攪拌磨研為液態的食糜,逐步分批排入十二二指腸。當胃出現病變時,胃的分泌和運動功能出現障礙,可影響消化吸收,有的還會引起貧血、消瘦乃至危及生命。在臨床上,消化系統疾病最為多見,其中又以胃部疾病最多。

胃部疾病——消化性潰瘍

  種類 除常見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以外,比較常見的還有以下幾種:

  胃黏膜脫垂 胃竇黏膜經幽門脫垂入十二指腸球部。因胃竇黏膜慢性發炎,黏膜下結締組織較松,黏膜易在肌層上滑動,當胃竇蠕動時,很容易將黏膜皺襞推送入幽門,使之脫入十二指腸球部。此癥常見於30~60歲,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2倍。臨床上可無癥狀,亦可表現為不規則的上腹痛、噯氣、惡心或嘔吐以及並發上消化道出血等。診斷主要依靠X射線鋇餐檢查,典型者十二指腸球底部有傘狀或罩狀的凹陷缺損,這是由於胃竇黏膜皺襞脫垂入球部所致。此癥可按消化性潰瘍治療,並發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胃遠端切除及胃十二指腸吻合手術效果最好)。

  胃下垂 主要與膈肌懸吊力不足、膈胃韌帶和肝胃韌帶松弛、腹內壓下降和腹肌松弛等因素有關。多見於瘦長體型者。經產婦以及消耗性疾病伴有進行性消瘦者。本癥可無癥狀,但也可有上腹不適、噯氣、易飽脹等。X射線鋇餐檢查可顯示胃呈魚鉤狀,胃體上部狹長,胃竇部松垂,胃下緣低於骼骨嵴水平,甚至進入盆腔內。治療方法為加強腹肌鍛煉,必要時可使用胃托

  胃石 食入的多纖維食物或異物不能消化,在胃內積聚或與胃黏液相混凝結而成的硬塊。能形成胃石的物質有毛發、蔬菜、水果的皮、根、莖的纖維。中國以柿胃石較常見。未成熟的柿漿和成熟的柿皮中含有較多的紅鞣質,遇稀酸可起凝結作用。進食大量帶皮柿或未熟柿後又大量飲水,則可能產生柿胃石。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合並胃潰瘍者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並發癥。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胃石。X射線鋇餐檢查可見胃石的充盈缺損影像。此影可在胃內大范圍移動。治療可用酶制劑等促其溶解或手術切胃取石。

  胃內異物 有意無意將異物(小釘、紐扣、發夾、筆套等)吞入胃部所致。偶見手術不慎將器械遺留胃內。異物對人體的影響決定於異物的性質、形狀、大小及胃功能受妨礙的程度。異物小者可無癥狀,並可隨糞便排出,異物大或尖銳者可引起梗阻、潰瘍、穿孔、出血等。根據病史、X射線檢查(透視或造影)、胃鏡檢查等可診斷。異物小的可令患者進食多量富含纖維的蔬菜,以包繞異物促其排出。異物粗大、鋒利者可用胃鏡或手術取出。

  其他胃部疾病還有:急性胃擴張、胃扭轉、成人肥厚性幽門狹窄、胃肉芽腫病(胃血吸蟲病、胃結核、胃梅毒等)以及先天性胃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胃重復畸形等。胃部分切除後,若迷走神經受損可出現暫時性殘胃運動障礙,表現上腹脹、惡心、嘔吐,10餘天至數周後自行緩解。可用胃復安嗎丁啉等治療;手術方法改進後這種情況很少見。

  診斷 除需要收集詳細病史並作體檢外,還應依靠X射線鋇餐檢查和(或)胃鏡檢查。以氣鋇雙重對比法檢查胃部,可以發現細小的病變,用此法後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已明顯增加。纖維胃鏡對胃部疾病的診斷亦十分重要,不但可直接觀察病變,而且可在直視下取活組織作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胃癌的癌前病變定期作胃鏡和活組織檢查隨訪,可望發現更多的早期胃癌患者。見內窺鏡術。

  五肽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的檢查可瞭解患者是屬正常酸分泌、低酸分泌抑或高酸分泌。有些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時常見胃酸分泌增多,胃潰瘍時胃酸分泌常為正常。萎縮性胃炎時,胃酸分泌檢查常示低酸分泌或無酸分泌。

  治療 依具體疾病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