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稱高昌回鶻。元代漢文文獻中,還有畏吾兒偉兀偉吾而衛吾委兀外五瑰古烏鵒畏午兒等不同譯法。

  畏兀兒據有以合剌火州(又稱>高昌)和別失八裡為中心的地區,其君主稱亦都護(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稱號,即“神聖陛下”之意。西遼稱雄中亞,畏兀兒被迫臣服。西遼派出的少監駐合剌火州進行監治,“驕恣用權,奢淫自奉”。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決定依靠蒙古反抗西遼,於是殺少監,歸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稱他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護世襲統治畏兀兒的權力,並在別失八裡、合剌火州等地派駐達魯花赤。窩闊臺、貴由相繼任命回回人麻速忽總管征收畏兀兒至河中地區的稅賦。蒙哥以訥懷、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別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事。

  元世祖時,西北諸王同大汗對抗。海都和帖木迭兒、篤哇及其弟佈思麻曾先後侵入畏兀兒地區,包圍合剌火州。後諸王軍又侵襲哈密力,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戰死。子紐林的斤即亦都護位,被迫遷駐甘肅永昌。元朝為瞭對付海都、篤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兒地區設置瞭別失八裡、和州(即合剌火州)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成宗時又設北庭都元帥府,同時在亦都護之下相繼設畏兀兒斷事官、領北庭都護府、大理寺、大都護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兒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護為高昌王,設王傅官,頒發金印。鈐用亦都護印的文札通行於畏兀兒境內,高昌王印的文札則對散居在內地的畏兀兒戶通行。在元廷與察合臺汗國的爭戰中,畏兀兒地區最終被察合臺汗國所統治。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魯番盆地是畏兀兒的中心地區,農業發達,畏兀兒人民種植小麥、大麥、稻、高粱、黍、豌豆等糧食作物以及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經濟作物、紡織原料和飼料作物,尤其擅長種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業方面,加工金銀銅鐵,紡織佈帛絲枲,工藝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遷移瞭一批畏兀兒工匠至大都,設別失八裡諸色人匠局,專門織造禦用領袖納失失(波斯語,一種絲織品)等緞匹。合剌火州釀造的葡萄酒味道極美,為當時東西方的記載所稱道。吐魯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經文,計有畏兀兒、漢、梵、西夏、藏、蒙古等文字17種。在敦煌曾發現過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兒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禎的木活字同時。由中原通往察合臺汗國的驛道通過畏兀兒境,別失八裡和彰八裡(今新疆昌吉)成為全線驛站的樞紐,這對畏兀兒地區的貿易有很大促進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設置畏兀兒境內交鈔提舉司。二十年,又設立畏兀兒交鈔庫。中統鈔和至元寶鈔(見鈔法)在畏兀兒境內通用。

  畏兀兒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兒知識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統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統阿曾被乃蠻部太陽汗尊為師傅,掌其金印及錢谷。後來成吉思汗又令諸皇子跟他受學。哈剌亦哈赤北魯曾被西遼皇帝聘為諸子師,降蒙古後,又教太子、諸王用畏兀兒字書寫蒙古語。嶽璘帖木兒、昔班、孟速思和佈魯海牙分別為斡赤斤、窩闊臺、拖雷所用,或訓導諸王子,或專管分邑歲賦和軍民、匠戶。一批畏兀兒人成瞭大汗和諸王的親信,在朝廷紛居要職。有一些畏兀兒人是兼通蒙古、漢、藏、梵文的翻譯傢,掌管“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們擔任翰林學士、承旨等職務。有的將《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漢籍譯成蒙古文,有的將蒙古文典章譯成漢文。畏兀兒僧人還將梵、藏、漢文佛經譯為蒙古文。《遼史》、《金史》、元歷朝實錄的纂修都有畏兀兒人參加。廉惇貫雲石是著有漢文詩文集的畏兀兒作傢,貫雲石尤精於詞曲。搠思吉斡節兒寫瞭一部關於蒙古語的著作《心箍》魯明善的著作《農桑衣食撮要》沙圖穆蘇的著作《瑞竹堂經驗方》是畏兀兒人對祖國農學和醫學的貢獻。

  畏兀兒人原信奉摩尼教,西遷高昌後又接受瞭佛教。後來,受察合臺汗國統治的畏兀兒地區傳入伊斯蘭教,其他宗教被排擠。

  元代畏兀兒人民由於戰亂等原因大批遷到甘肅、陜西等地。南陽、襄陽、烏蒙等地都有畏兀兒軍和農民遷駐或從事耕墾。

  

推薦書目

 蔡美彪, 周清澍, 朱瑞熙等. 中國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