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中的線缺陷。基本的幾何構形有刃位錯和螺位錯兩種。按照晶面整體滑移的模型,晶面發生滑移的臨界切應力τc約為μ/10,μ是晶體的切變模量。實際的τc值為μ/106μ/103,遠小於上述理論值。1934年G.I.泰勒E.奧羅萬M.波拉尼各自提出位錯模型以便降低τc的理論值。1940年R.E.佩爾斯、1947年F.R.N.納巴羅從位錯模型計算出的臨界應力大約為106μ105μ,解釋瞭臨界切應力τc很低的事實。20世紀50年代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發展,能夠直接觀測到位錯的晶格結構的構型。

圖1 刃位錯與晶面滑移

  晶面滑移實際上是通過位錯的滑移來實現的。如果晶體中有一個刃位錯,便有一個多餘半晶面HE,位錯線在E處垂直於紙面的直線。在水平方向切應力作用下,HE向右移動直至移至晶體邊緣,位錯線消失,整個晶面滑移一個平移b(圖1)。螺位錯的滑移過程與晶面滑移相似(圖2a),不過螺位錯線運動的方向與切應力方向垂直,而晶面原子滑移總是按切應力方向進行的(圖2b、圖2c)。

圖2 螺位錯與晶體的滑移

  晶體中有位錯後原子偏離完整晶格的位置,存在相應的彈性應力場,位錯之間,位錯與點缺陷之間的存在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是金屬加工硬化、合金強化以及沉淀強化的物理基礎。此外,位錯對半導體、磁性材料、超導材料的技術性能都有影響。在晶體生長過程中螺位錯起瞭重要作用,由於以螺位錯線為軸的晶面變成螺旋面,有填不完的臺階供給晶體生長擇優的位置,而使生長過程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