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傢I.康得的重要哲學著作。全名是《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簡稱《導論》。1783年用德文在裡加出版。中文本由龐景仁譯,197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781年康得的名著《純粹理性批判》出版。由於文字晦澀,又有許多獨創用語,受到學術界的批評和誤解。甚至有人指責他的先驗哲學是G.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康得決心另寫一本綱要性的書,簡明扼扼要地闡述《批判》一書的基本內容,並回答人們的指責,這就是《導論》。

  《導論》在寫作方法上和《批判》不同:《批判》從理性認識能力本身來確定認識各階段的先天條件,從而確定科學知識的可能性;《導論》則從純粹理性知識是實有的出發,尋找這些知識的源泉,論證這些知識成為科學的可能條件。《導論》以先天綜合判斷為中心內容,逐步探討數學、自然科學是怎樣可能的,借此以尋求形而上學作為一種科學的可能性。《導論》論點集中,條理清晰,便於人們掌握先驗哲學思想全貌。它不僅澄清和維護瞭《批判》中的基本思想,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觀點上作瞭進一步的發展。《導論》指明瞭從D.休謨哲學到康德哲學之間的發展線索,並論述瞭他的哲學與貝克萊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先驗哲學並不涉及事物的存在,而是僅僅涉及事物的表象。“先驗”一詞僅僅是指我們的認識對認識能力的關系談的。同時改正瞭《批判》中“先驗演繹”和“純粹理性的錯誤推論”等部分的晦澀和不足。後來康德將這些成果都一一吸收到《批判》的第2版中。

  《導論》的書名本身意味著對舊形而上學的否定,它十分鮮明地標出《批判》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建立未來形而上學鋪平道路。《導論》出版後,被廣泛用作教科書,對於人們研究康德哲學起瞭重要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