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傢P.錫德尼所著文學批評論文。寫於1579~1580年間,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批評力作。錫德尼撰此文的動機之一是反駁S.高森對詩歌的質疑,認為其清教徒式的觀點過於狹隘,因為“詩歌並非濫用瞭人的理智,而是人的理智褻瀆瞭詩歌”。作品超越流行的技術性詩評,上升到涵蓋創造性寫作的詩辯,其本身頗富想像力,成為以優雅筆法處理艱深話題的典範。

  錫德尼繼承瞭古代希臘、羅馬的文藝理論,同意古代希臘人把詩人稱稱為“創造者”的看法,也同意古代羅馬人把詩人稱為“預言傢”的看法。他接受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觀點,把一切藝術都看成是“模仿”,但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模仿,是把現實加以理想化的模仿。詩人生動地模仿,表現善和惡,其目的在於既教導群眾,又娛樂群眾。詩歌的功能就是寓教導於娛樂之中。錫德尼對文學批評的重要貢獻是把文學批評的重點從分析模仿的對象(大自然、社會、個人的行動和思想感情)轉向文學作品對群眾所起的效果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