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繞行星運動又隨行星一起繞太陽運動的理論。這裏是指天然衛星,它們的運動理論在天體力學奠基時已建立。現代衛星運動理論聯繫著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航太探測、生物天文學和行星動力學等內容,已成為天體力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主要包括:

  衛星定軌和位置預報 這是傳統課題,但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其精度不斷改進。航太時代以來衛星數量大增,很多機構建立瞭定軌和預報的系統軟體。

  軌道共振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衛星數量多,發生軌道共振機會也多。若兩個衛星的軌道周期或平均角速度之比接近簡單分數,稱為二重共振,在各自衛星系內有10多組;若三個衛星的平均角速度的線性組合(系數為整數)為零或常數,則稱為三重共振。最著名的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之間的共振,首先由P.-S.拉普拉斯發現,又稱為拉普拉斯共振。研究軌道共振主要解決共振在軌道演化中的作用、增強或破壞穩定性;在精密定軌中,研究共振情況下的計算方法。此外,還有多重共振理論,以及近年來出現的長期共振、古在共振、二階和高級共振等更深入的共振理論。

  衛星的起源和軌道演化 衛星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質量大,呈球形;第二類是質量很小,形狀不規則。月球、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等十多顆衛星屬於第一類,它們的形成應該類似大行星,有凝結過程,年齡接近所屬的行星,由於共振等原因,它們的軌道比較穩定。第二類衛星來源不一,有的可能是行星形成時期就圍繞著行星運動的固體塊;有的是以後俘獲來的,特別是外圍的逆行衛星。這些看法尚未統一,有待繼續深入研究。

  行星環 以前僅知道土星有環。1977年觀測天王星掩恒星時發現它也有環,到1986年“旅行者”2號航天器掠過天王星時拍攝到它的照片。1978年,“旅行者”1號飛過木星附近,發現它也有環。1989年,“旅行者”2號臨時又拍攝到海王星環的照片。因此,行星環又成為衛星運動的新研究領域。主要研究環的形成、動力學結構、穩定性等課題。

  其他課題 除上述內容外,衛星運動還有一些重要的特殊問題。如冥王星過去是否是海王星的衛星的問題,近來否定這一結果的多些,現已將冥王星定為矮行星。又如木星、土星的逆行衛星一般人認為是俘獲而來的,但俘獲的動力學機制很難建立。按俘獲理論,這樣的俘獲概率非常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