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傢。生於佈達佩斯,卒於普林斯頓。1925年獲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物理學講師。1930~1936年、1938~1971年先後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物理學和理論物理等教授。1937年入美國籍。1937~1938年任威斯康星大學教授。1942~1945年到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協助E.費米建立第一個原子核反應爐。1946~1947年任橡樹嶺原子能委員會實驗室主任。1952年以後曾兩度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傢科學學院院士。

  維格納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基礎理論方面作出瞭一系列貢獻。1927~1930年間,他發展瞭把群論運用於量子力學的原理,引申出標志亞原子粒子特性的空間和時間對稱的概念。1928年他和E.P.約旦合作,提出將費米子波動方程二次量子化方法。1933年揭示瞭核力的有關特性。1936年與合作者成功提出中子吸收理論,這一理論在建立核反應堆中起著重要作用。1939年,重核裂變被發現之後不久,他論證瞭在鈾中進行鏈式反應的可能性。在美國第一座原子反應堆的試制工作中他負責理論設計工作。他還研究化學反應率理論,核結構和粒子物理學。

  由於維格納在原子核與基本粒子理論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並應用基本對稱原理,他和邁耶夫人、J.H.D.延森三人獲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