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又稱未來預測未來研究。通過定量、定時、定性和其他科學方法,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按人類需要所作選擇實現的可能性。狹義的未來學著重研究現代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後果,探討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廣義的未來學指關於地球和人類未來的一般理論。“未來學”一詞是德國學者O.弗萊希泰姆在1943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

  西方未來研究大致經歷瞭以下幾個發展階段:①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以社會科學為主要研究內容,著重從理論上、學術上進行探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特征;②60年代,從純理論研究轉向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③70年代以後,以科學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圍繞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出現瞭各種未來研究學派,主要有樂觀派和悲觀派。西方關於未來研究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領域。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技術、經濟、軍事預測幾個方面。

  中國從1975年引進西方未來學。1979年1月,中國未來研究會在北京成立,並出版瞭會刊《未來與發展》。中國學者從理論和應用方面對未來研究進行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