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生於安徽涇縣,卒於北京。1925年進上海大學附中,加入共青團,10月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考入紅色教授學院,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上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先後主編《紅旗》、《實話》。1931年到中央蘇區,任中央局常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外交人民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任總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犯有“左”傾錯誤。19334年10月參加長征,與毛澤東、張聞天一起促成遵義會議召開,發言支持毛澤東,批評錯誤軍事路線。被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軍事三人小組成員,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指揮紅軍長征。1937年初赴蘇聯療傷,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8年9月回國傳達共產國際指示,確定中共中央以毛澤東為首。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41年9月中央成立學習研究組和中央研究組,任副組長。在延安整風中,和陳雲負責領導中央軍委系統高級幹部整風學習。1943年7月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第一次提出並論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七屆二中全會遞補為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外交部副部長、駐蘇聯大使。1951年起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62年2月提出對外采取緩和方針、在國際鬥爭中要註意策略、對外援助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等建議,被指責為“三和一少”(對“帝修反”和,對革命鬥爭支持少)的修正主義外交路線。“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9年10月被疏散到河南信陽。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