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律)人,郡望太原祁縣(今屬山西)。隋大儒王通之弟。隋大業(605~618)末,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因不樂在朝,乞署外職,除揚州六合縣丞。後棄官歸裏。隋末大亂,曾客遊河北。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官待詔門下省,特判每日給酒一鬥,時人號為“鬥酒學士”。太宗貞觀四年(630),因其兄王凝得罪朝廷重臣,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遂托疾罷歸。十一年,以傢貧赴選,為太樂丞。不到兩年,又棄官官還鄉,隱居東皋。自撰墓志銘,憂憤而卒。

  王績清高自持,放誕縱酒,喜好老、莊及魏晉玄學,向慕嵇康、阮籍、陶潛。但他始終未放棄建功立業的抱負,一直處於出世和濟世的矛盾之中。

  王績在文學上多繼承阮籍、陶潛和庾信詠懷言志的傳統,受薛道衡、盧思道、楊素的影響也不小。喜寫飲酒和田園生活,借以排遣懷才不遇的苦悶,高情勝氣,獨步當時。詩歌創作標舉“以會意為功”(《答處士馮子華書》)的原則,是建安詩歌與正始詩歌的結合,言志述懷中夾雜著玄學思辨。詩風質樸清新,語言恬淡自然,少梁陳以來雕琢浮華之氣,於當時獨樹一幟。其《野望》和《秋夜喜遇王處士》兩詩最負盛名,寫田園景色和他的閑適生活,清新樸素。《野望》是早期出現的成熟的五言律詩之一,為人傳誦。他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在一連串的問話中,洋溢著關懷傢園的殷切心情。《春桂問答》用擬人手法一問一答,手法別致新穎。

  其文駢散兼長,有魏晉人蕭疏風致。現存的4篇賦,熔抒情、敘事、寫景於一爐,疏朗明快,清新可誦。《無心子傳》、《仲長先生傳》、《五鬥先生傳》等篇,吸收史傳筆法,用淡樸簡省的語言,刻畫人物,形神畢肖。《醉鄉記》馳騁想象,虛幻設奇,寓意深刻,頗得唐宋古文大傢韓愈、蘇軾的稱賞。

  王績詩文在一味追求真率自然之際,也時或失之粗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九評其“意境高古”,“氣格遒健”,“皆能滌初唐排偶板滯之習”。由於王績大部分詩文都寫於宮廷之外、山林羈旅之中,遂為後來初唐四傑、陳子昂等進一步拓展詩境作瞭必要的藝術鋪墊。

  著有《王無功文集》5卷本,陸淳曾有刪本3卷。5卷本以今人韓理洲所輯會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最為完備,溢出詩60餘首、文10餘篇。《全唐詩》收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69首。事跡見呂才《王無功文集序》及《舊唐書》、《新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