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文學藝術流派和思潮。興起於義大利,後傳入俄國,在法國、英國、德國、波蘭等國傢也有一定影響。創始人是義大利詩人、戲劇傢F.T.馬裡內蒂,代表人物有A.帕拉澤斯基C.戈沃尼G.帕皮尼A.索菲奇等。1909年2月20日,馬裡內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他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闡明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和文學創作原則。

圖1 G.巴拉的作品《在陽臺上奔跑的女孩》

  未來主義的成員和理論都頗為龐雜。他們受F.尼采、H.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影響,以同舊的傳統文化相決裂、追求文學藝術內容和形式的革新為宗旨。未來主義認為,文學藝術的使命應該是面向未來,從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實,轉而反映新的現實和以此為基礎的新的價值觀念。在未來主義者看來,戰爭、暴力、恐怖,都是為摧毀舊的傳統、創立新的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都是應該贊美的。

  他們否定一切文化遺產和傳統,認為人類既往的文學藝術和現存的文化都已腐朽、僵死,無法反映當今飛躍發展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藝術遺產和現存文化”的口號。

  在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強調直覺,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凌亂的想象”,排斥理性和邏輯,表現作者朦朧的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表現病態、夢境、黑夜,甚至死亡。一些未來主義者走得更遠,要求取消語言規范,消滅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而僅僅借助奇特的文字遊戲,詞語的字體變化,各種圖案的剪貼、組合,模擬自然界雜亂的聲音,甚至使用枯燥的數學符號、樂譜,來賦予字句以他們想表達的含義。

圖2 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馬裡內蒂、帕皮尼、帕拉澤斯基等

  未來主義從文學開始,很快席卷繪畫、音樂、戲劇、電影、雕塑、舞蹈、建築等各個藝術領域。1910年2月11日,意大利畫傢U.博喬尼G.巴拉等發表《未來主義繪畫宣言》,主張繪畫不再表現“靜態”,而是描繪“運動感”。1915年,馬裡內蒂、塞蒂梅利、科拉等發表《未來主義戲劇宣言》,要求“徹底摧毀導致傳統戲劇僵死的手法”,代之以在極端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裡,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象中發掘出來的一切”。

  未來主義一方面承認藝術是認識和反映生活的一種手段,作瞭種種大膽的、新奇的試驗,在擴大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但另一方面,由於這個流派的藝術傢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把這種認識和反映過程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把某些手法予以極端的、無限的誇大,往往使它們達到完全脫離客觀實際的荒謬的地步。這些正是未來主義同其他現代派文學藝術相通之處。在西歐早期象征主義中,已可看出未來主義的萌芽;而在其後的現代派文藝中,從立體主義、結構主義到達達主義,從意大利戲劇傢L.皮蘭德婁的怪誕劇到荒誕派戲劇,又可看到未來主義的影子。

  在法國,G.阿波利奈爾於1913年響應馬裡內蒂的主張,發表瞭《未來主義的反傳統》,提出“立體未來主義”。在俄國,V.V.馬雅可夫斯基在未來主義的旗幟下開始詩歌創作,對詩歌的形式和語言都作瞭革新,用新奇的詞語,生動、誇張的形象,描畫資本主義都市和資產階級的醜惡,顯露出批判的鋒芒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