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畫傢、詩人。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梓潼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傢世業儒,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進士第,歷任秘閣校理及陵州、洋州知州。神宗元豐元年(1078)奉詔知湖州,赴仕途中,病卒於陳州(今河南淮陽),世稱“文湖州”。文同富文藝修養,蘇軾稱文同的詩、楚辭、草書及畫為四絕。善在素屏高壁畫枯槎老枿,別具風致,尤善畫墨竹。文文同愛竹,常在居室周圍植竹木,朝夕觀覽。任洋州知州時,於筼簹谷構亭,遊處其間,對竹有深入的觀察和體會,畫竹能妙得其理,“成竹於胸中”,經過醞釀構思,振筆直畫,不唯寫形,且賦竹以品格,托物寄興,抒發個人情懷。他創造瞭多種墨竹形象,如紆竹、偃竹、折枝竹、叢竹等,又傳“畫竹以墨深為面,淡為背”,始自文同(米芾《畫史》),藝術水平冠絕當時,開創瞭中國畫之“湖州竹派”。文同工詩文,司馬光稱其詩“高遠瀟灑,如晴雲秋月,塵埃所不能到”(《與文同小簡》)。楊慎稱其近體詩有唐人韋應物、孟浩然風致,舉《閑樂》、《過友人溪居》、《晚次江上》、《江上主人》諸篇,以為“置之開元諸公集中,殆不可別”(《升庵詩話》卷一)。其寫景詠物詩尤富特色,形象生動,宛如圖畫,充分表現瞭畫傢兼詩人善於取景、工於描繪的特點。他往往以前人名畫作喻,如“獨坐水軒人不到,滿林如掛《晚禽圖》”(《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巒李成似,澗谷范寬能”(《長舉》),為古代詩歌描寫景物增添瞭一種新的手法。文同與蘇軾為親友關系,相交甚篤,詩畫往還,互有影響。蘇軾有不少詩文題詠文同繪畫,成為研究文同的重要資料。著有《丹淵集》40卷、附遺文2卷,年譜1卷,現存明萬歷三十八年吳一標刊本、崇禎四年毛晉重刻本、萬歷四十年蒲以懌刊本、《四庫全書》本,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有《文同全集編年校註》。但文同墨竹真跡流傳至今甚少。存世《墨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見圖),嚴謹生動,為傳世珍品。

《墨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