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詞人。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號雲閣(亦作蕓閣),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薌德。江西萍鄉人。生於廣州潮州,少為陳澧弟子。光緒初,在廣州將軍長善幕中,與其嗣子志銳、侄志鈞(二人即長敘之子,瑾妃、珍妃胞兄)交遊甚密。光緒十六年(1890)成進士,授編修。二十年大考,光緒帝親拔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註。他志志在救世,遇事敢言,列名“清流”,與汪鳴鑾張謇等合稱“翁(同龢)門六子”,是帝黨重要人物。甲午戰爭時力主抗日,上疏請罷慈禧生日慶典,奏劾李鴻章,諫阻和議。後又贊助康有為倡立強學會於北京。二十二年,遭李鴻章姻親禦史楊崇伊參劾,被革職驅逐出京。歸裡後,撰《羅霄山人醉語》,痛陳“中國積弊極深”,提出“變則存,不變則亡”,主張“君民共主”,傾向變法,但又以為不可急切從事。戊戌政變後,清廷密電訪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夏回國,與容閎、嚴復、章太炎等滬上名流,參加唐才常在上海張園召開的“國會”。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後,復被清廷下令嚴拿。此後數年往來萍鄉與上海、南京、長沙間,沉傷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學自遣。所著雜記《純常子枝語》 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文廷式15歲學詞,晚年自言“三十年來,涉獵百傢”,“志之所在,不尚茍同”。他批評浙派“以玉田(張炎)為宗”,“意旨枯寂,後人繼之”,“以二窗(吳文英號夢窗、周密號草窗)為祖禰,視辛(棄疾)劉(過)若仇讎”,尤為“巨謬”(《雲起軒詞鈔序》)。論詞強調比興寄托,與常州詞派相近。但又不為所囿,曾批評常州派推崇的詞人周邦彥“柔靡特甚,雖極工致,而風人之旨尚微”(《純常子枝語》卷十一)。

  文廷式詞存150餘首,大部分為中年以後作品,感時憂世,沉痛悲哀。其〔高陽臺〕“靈鵲填河”、〔風流子〕“倦書拋短枕”等,於感嘆國勢衰頹中流露出對慈禧專權的不滿,對當道大臣誤國的憤慨。〔木蘭花慢〕“聽秦淮落葉”、〔翠樓吟〕 《聞德占膠州灣而作》,寄托報國救世之志,豪情激蕩。晚期詞作,憂時之情與飄零之感交織,時露出塵避世情緒。部分艷詞風格近花間派,而撫時感事,言志抒懷之作,則以蘇、辛為宗,或慷慨激越、抑鬱幽憤,或神思飄逸、清遠曠朗,大都即景言情,托物詠志,兼有豪放俊邁、婉約深微的特點。在近代詞壇上自成一傢。

  其《雲起軒詞鈔》,有門人徐乃昌刊本和江寧王氏娛生軒影印傢藏手稿本,龍榆生重校集評《雲起軒詞》後出,並附錄《文蕓閣先生詞話》。尚有若幹首散見於夏敬觀《吷庵詞話》、郭則澐《清詞玉屑》。趙鐵寒編有《文蕓閣先生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出版)。汪叔子《文廷式集》(中華書局1933年版),收集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