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時創辦的文史學術刊物。1941年1月在重慶創刊,先後由獨立出版社、重慶商務印書館、重慶中華書局出版。該刊原由朱傢驊發起創辦,隸屬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受秘書長吳鐵城領導,社長為葉楚傖,但都不過問社內具體事務。創刊時主編為盧逮曾。1941年6月顧頡剛任副社長兼主編,自1卷9期起直至停刊。史念海、魏建猷等都曾擔任過編輯。1945年2月,因因顧頡剛在文化界對時局宣言上簽名,秘書處停發經費,刊物與國民黨的關系就此中斷,由顧頡剛籌劃維持,艱苦支撐至抗戰勝利,出滿5卷。抗戰勝利後,曾兩度在上海復刊。第一次在1946年,由中國出版公司出版2期,第3期付印未能出版。第二次在1948年,由文通書局出版3期。顧頡剛任主編後,堅持自主辦刊的方針,力圖革新,在第2卷的卷頭語中說:“文與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喚起民族意識的利器。”接著又發表社論《普及歷史知識》。因此,該刊雖系純學術刊物,但內容力求通俗。每期內容都有中心,還出瞭“廣東”、“美術”、“四川”、“明清史”、“唐代文化”、“哲學”、“近代史”、“中國經濟史”、“佛教”、“戲曲”、“社會史”、“民俗史”、“文學”、“俗文學”等專號,這些專號大都請有關專傢征稿編輯,並發社論闡述其意義。因有這些獨創的特色,而討論的問題亦能和時代相聯系,故受到讀者的歡迎。

《文史雜志》1946年第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