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膚上刺畫有色花紋裝飾身體的習俗。起源於史前時代。在世界各地曾普遍流行。在西元前2000年埃及的乾屍上曾發現文身。有關古代高盧人、希臘人、日爾曼人的文獻中均談到文身。中國馬傢窯文化人形口彩陶器上有文面形象。紅山文化女神雕像上有表現文身的痕跡。關於東夷、百越、蠻人、濮人,文獻中都有“斷發文身”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高山族、黎族、傣族、獨龍族、德昂族、佈朗族、基諾族、彝族仍流行文身習俗。

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正在文背

  方法和部位 文身由繪身發展而來。繪身是在身上繪彩,容易脫落;文身是在皮膚上刻刺,塗上顏料或鍋底灰,傷愈後形成花紋。利用人工傷痕在身體上雕制疤痕圖案,不施彩色的不屬文身,而是瘢紋。文身施於全身或局部,如文面、文胸、文背、文臂、文腿等。文身的花紋,常有鳥、獸、龍、蛇、蟲、蛾、花卉和幾何圖案,顏色有黑、紅、青綠、青紫等。一些民族常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文身。有的民族文身時需有巫師主持隆重的儀式。

  功能 文身最初可能出於實用目的,如作為成年標志、標示族徽等,進而演化為護身、避邪;而一旦被賦予神秘意義,就被認為是美,可以吸引異性,從而對史前氏族的族外婚起瞭積極作用。進入文明時代後,有些民族以文身標明等級貴賤,不同的文身圖案代表不同的身份。近現代有些國傢的海員喜愛文身,屬於繼承文身避邪功能的遺俗。此外,給奴隸、釋放的罪犯、逃兵文身,是為瞭留下標志;黑社會成員文身,是作為聯絡信號和叛逆文明社會的標志。

  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文身並不美觀,而且損傷身體,文身用具容易傳染疾病。世界上有的地區已明令禁止文身,但文身還是受到一些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青睞(見圖)。